暴力伤医事件之医患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暴力伤医事件之医患关系探讨

何敏申培红陈旭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455000

摘要:和谐医患关系是目前医疗卫生界不可忽视的紧迫问题。本文从传播领域入手,通过对近期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的梳理分析,找寻医患共识点,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缓解医疗纠纷,真正找出形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暴力伤医的矛盾所在,强化暴力伤医事件的预警机制,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氛围。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暴力伤医

1.解读医患关系实质

医患关系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而又特殊的关系。之所以说普遍,因为它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一种关系,即使是医生,也可能要扮演患者的角色;而之所以说它特殊,则因为它来的快,去的也快,病人在踏入医院的时候自发成立,离开医院的时候则自动结束,往往也没有一个正式和明确的契约。在美国法律中,医患关系(physician-patientrelationship)的定义是“在双方自愿下成立的(consensual)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患者有意地(knowingly)寻求一位医生的帮助,医生有意地将其接受为患者”。而目前在我国医患关系和谐已经发展成为了政府部门、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中医患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暴力伤医屡见不鲜

近期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牵动社会神经,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成为业界、学界乃至两会代表委员提案的重点内容。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78.01%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从医。

中国医院协会的有关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的事件,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至2012年的27.3次。目前暴力伤医事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井喷式”爆发;二是主要发生在三级医院、耳鼻喉科成重灾区;三是伤医鲜少得到严惩。医生和患者本是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疾病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但如今,他们走到了对立面。医患之间恶性暴力事件的连续发生,使曾经的“白衣天使”演变为当下中国的高危职业之一。愈演愈烈的医疗场所暴力事件一次次伤害着医生的身体和心灵,医患关系已成一个绕不过去的结。从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媒体、民众、医护人员、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反映,分析医患关系之舆情特点,探讨缓和医患冲突之有效路径。

3.探求根源,找出解决的途径

通过对近期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的梳理分析,找寻医患共识点所在之处,以期对现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所裨益。医疗实践证实,不少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所具有的不同角色意识导致对相同问题不同的归因所引起的。由于医患双方专业分工、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以及各自权益的不同,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就存在归因的认识性与动机性偏差。

3.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参与式观察、个人访谈等研究方法,用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国内对医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找到缓解医患矛盾之有效途径。定量研究调查问卷等。通过文献研究,查阅关于医患关系报道的相关论述,了解和掌握目前对于医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找寻可以缓解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展示媒体传播给医患关系带来的爆炸性影响。以浙江温岭伤医事件为个案,探讨事件发生后,媒体、网民、民众、政府等各反应。

3.2症结及处理

通过研究发现,暴力伤医事件之舆情脉络暴露出医患共识不一致,医护人员成为暴力伤医事件中新的弱势群体,民众对医护人员仍有偏见,医疗卫生制度的积弊是医患矛盾的根源,反对医患暴力渐成社会共识。

首先,医患共识不一致。医患之间诚信缺失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病人患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三重负担,期望医生的同情和帮助。部分医生对患者面临的困难缺乏必要的体谅和关爱,少数医生不是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引起患者的不满。而病人对医生的辛苦、医学的复杂性,医疗的风险和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也缺乏应有的信任和理解,尤其当患者花费了高额医疗费用,却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时,易迁怒于医生,造成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的局面。然而,医患之间又缺乏沟通,尤其是一些必要的告知没有及时让病人知晓,使病人产生误解,导致医患矛盾的出现。所以要提高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在医院服务中强化了病人心理护理,重视病人的整体和心理需求,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使病人感受到医生的关注与关爱,使双方相互体谅与理解。

其次,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法存在差异,尤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对医疗机构赋予的责任过重,扩大了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也使得医生在采用高风险治疗项目与新技术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出现问题后的举证问题,给医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影响到医患之间的和谐。

最后,从新闻传播领域入手,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些建议。在自媒体时代,医护人员、民众、政府部门如何有效运用媒体,及时发出行业声音,缓解彼此矛盾,建立相互信任的良性机制。即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水平;医务工作者在健康传播方面负起责任,热点事件中敢于发出专业的声音;大众媒体要反思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怀着善意从宏观的社会问题出发去寻找选题和恰当的报道方式,冷静地叙述事件,摒弃煽情主义的报道手法,在报道中体现爱心与关怀;政府层面要尽快完善相应的医疗卫生体制,强化暴力伤医事件的预警机制,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智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丁春辉.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6.

[3]赵焕春.医患纠纷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李晓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7.

[5]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视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

[6]郑芳.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D].长春理工大学,2007.

[7]季清.论医和谐患关系的建构[D].上海交通大学,2009.

[8]严淑华,刘志军,魏海安.社会系统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容互动[J].时代文学(下),2008(8).

[9]张宁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河南省卫生计生委2014年度卫生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YWZY201423改善医患关系之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