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论当代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李源强孙玉太刘锡华王桂荣

李源强孙玉太刘锡华王桂荣(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驻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对其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寻找造成其目前现状的原因,同时在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原因方法与途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研

2009年10月份,我们对驻潍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信息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畜牧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潍坊技师学院、潍坊科技学院等八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题型,客观题方面囊括了文学、哲学、历史、经济、艺术、思想道德等方面知识,主观题方面则列出两个题目,以便了解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历史人物的认知方面,38%的学生表示了解,21.2%的同学表示一般了解,40.8%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而在文学、艺术修养方面超过50%的同学选择对古典艺术、文学名著接触不多,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接触网络文学与流行音乐;在哲学方面,57.6%的同学选择对其不感兴趣,40.5%的同学选择对马克思哲学有所了解,1.9%的同学选择对哲学感兴趣;在主观题中,我们发现超过95%的学生在此表达出对金钱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占有欲,却对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缺乏追求,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趋向于更加务实,但是他们还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高远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等问题。总之,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学者对此的论述,我们对当代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1.1文化底子薄弱,人文知识贫乏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进入高职教育系列的学生入学成绩均不高,普遍表现为文化课成绩不高,底子薄等现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来表现出厌学、逃课等现象;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1.2素质和能力表现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还发现当代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承受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

1.3个人修养不够在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高职大学生则表现出个人修养不高,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不相适应的状况(当然这一状况也在本科大学生里面存在),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高远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

2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纵观当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下面从以上两个进行分析:

2.1社会原因

2.1.1观念滞后有些教育者认为职业院校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据调查材料显示,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不足30%,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院校不足50%。

2.1.2生源稍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校中是最低的,有的学校录取分线已降到200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都是较低的。二是“三校生”,这类学生入学前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课水平根本没有达到高中程度。

2.2个人原因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是来学专业知识的,没有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因此上专业课时,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而上人文素质课时,就采取应付的态度。

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缺少与师长交流的主动性,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而课堂正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环境和主要环节。学生整体上缺乏对知识接受的自主性,多数人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更遗憾的是他们对知识间的联系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社会上一些追求享乐的事津津乐道,而耻于勤俭节约。

3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驻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一些人文素质缺乏现状,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呢?

3.1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建构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强化“两课”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其它相关人文类课程,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适量的现代科技知识。这些课程可以通过选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这样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了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又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

3.2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修养水平、道德情操、人格思想、健康心理,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也才能使学生既认识到书本正确的理论,又感受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转、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3提高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播过程,还是将知识融会于学生身心之中的过程。可考虑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能力,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品位等,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豪迈气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人文景点,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全面的认识。

3.4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专业课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3.5强化校园文化的辐射性

第一,创造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创造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即良好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

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人文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年8月.

[2]叶朗.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年4月18日.

[3]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实用教程(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09月.

[4]李新主.应重视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1):39—41.

[5]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