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处方

/ 2

针灸配穴处方

袁纯梅

袁纯梅(黑龙江五常市第二人民医院150223)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430-02

【关键词】针灸

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部位、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所涉及的脏腑功能、病情的标本缓急,严密组合。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练,酌情加减,灵活多变。从临床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择优选择一种或多种配穴方法组成处方,并根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一些其它施治方法,这就是《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指导思想。

1选穴原则

选穴是指选取腧穴的方法,它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一般有局部近取、邻近选穴、循经远取和辨证选穴四种选穴方法。

1.1局部近取

局部近取的选穴方法即围绕受病的肢体、脏腑、组织、器官就近取穴。这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其局部病症这一特点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例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此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作为选穴的主要依据。尤其对那些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来看,更加适宜。例如临床上对各种关节疼痛、痿证以及扭伤、皮肤病证、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大等在局部选穴,用围刺法施针,其疗效就比较理想。

古代的“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就是局部选穴法。近代也常常有以探查压痛点、敏感点、欣快点、迟钝点、异态点、跳动点为选穴依据的(也即取“阿是”之法),大部分也属局部选穴法。例如肌肤麻木不仁。以皮肤针行局部叩刺;偏头痛在头维或太阳穴附近怒张的浅表络脉点刺出血等。

1.2邻近选穴

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例如牙痛取太阳或上关;鼻病取上星或通天;痔疮取次髎或秩边。

1.3循经远取

循经远取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内经》中称之为“远道刺”。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证,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即是此类。

在具体选穴方面,属上病下取的如前额疼痛选内庭;虚火牙痛取涌泉;口眼斜针太冲;痔疮便血刺承山以及“四总穴歌”等。属于下病上取的如踝关节扭伤针阳池;子宫脱垂灸百会;下肢萎痹取次髎;腰骶疼痛刺龈交等。《伤寒论》第325条“少阴病,下利……当温其上”,也是少阴病虚寒下痢在上选取百会穴灸治的用例。

以上局部近取、邻近选穴和循经远取都是以病痛部位作依据的分部选穴法。临床应用时,既可以按照经络的联系选取十四经穴,也可以根据各种阳性反应点选取经外奇穴或阿是穴。

1.4辨证选穴

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发热、昏迷、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高血压等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明确辨位,不能应用上述分部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二经,在心、肾二经选穴;属心胆气虚者又归心、胆二经,则在心、胆二经选穴;若属肝胃不和者则归肝、胃二经,也就在肝、胃二经选穴。

2配穴方法

配穴,就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二个或二个以上主治作用类似的腧穴配伍应用。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具体配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2.1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具体可分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

2.1.1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将《灵枢·终始》所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就成为上下配穴。例如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等。

2.1.2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内经》中称之为“偶刺”。例如迎风流泪,前取睛明、承泣,后配风池、医明;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中风失语前取廉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脊柱强痛,前取人中、龈交,后配脊中、身柱;肛门脱出,前取气海、关元,后配长强、次髎;肩背疼痛,前取中府、肩前,后配肩贞、天宗。凡此种种,均属于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除了可以取腧穴之外,也可以取对应的阿是穴。方法是先在胸腹(或腰背)部探明阳性反应点,然后向腰背(或胸腹)部划一水平弧线,在与阳性反应点相对应处定穴,前后各斜刺一针。此法多用于治疗胸腹或腰背疼痛性病证。

2.2按经配穴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常见的有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四种方法。

2.2.1表里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也即《难经·六十七难》所言“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理论制定的。具体方法是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腧穴。例如心绞痛以内关配外关(可采取透穴形式);肝病以期门、太冲配阳陵泉;胃痛以梁门、足三里配公孙;遗尿以膀胱俞、肾俞配太溪等等。《灵枢·五邪》所说“邪在肾则病骨痛……取之涌泉、昆仑”,也是病邪在肾,而以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腧穴配伍应用的实例。

2.2.2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例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偏头痛、胸胁痛以手少阳经的支沟配足少阳经的阳陵泉等。

参考文献

[1]于琪.手三阳经井穴与合穴皮肤电阻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2]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