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女性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正常成年女性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研究

黄晓云1史会萍1袁盛兴2浦炫1濮宏积1刘

(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云南曲靖655000)

(2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成年女性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正常体检成年女性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9岁,按照年龄分为4个组,20~29岁为1组,30~39为2组,40~49为3组,50~59为4组,应用腹部超声进行DWT厚度测量,比较四组之间DWT厚度有无差异性。结果:1组DWT为(1.9±0.21),2组DWT为(2.0±0.41),3组DWT为(1.8±0.67),4组DWT为(2.1±0.32),4组之间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对DWT无明显影像。

【关键词】正常成年女性;超声;逼尿肌厚度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65-02

超声影像可以清楚分辨膀胱壁由内至外的组成:黏膜层、逼尿肌和外膜。超声测量膀胱壁和逼尿肌厚度无创且变异性小,而国外有关正常成年女性膀胱壁或DWT的超声测量研究很少,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了解正常人的DWT能为评价异常膀胱壁提供参考。本研究收集100例20~59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进行超声DWT测量,旨在探讨年龄对DWT的影响,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正常体检成年女性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9岁,按照年龄分为4个组,20~29岁为1组,28人;30~39为2组,25人;40~49为3组,29人;50~59为四组,18人;所有体检者均应用腹部超声进行DWT厚度测量,比较4组之间DWT厚度有无差异性。所有患者近1个月未进行相关药物治疗,行膀胱镜检查除外膀胱肿瘤及膀胱结石、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

1.2方法

体检者取仰卧位,超声探头轻置于耻骨联合上方,调整探头方向,使探头方向与所测膀胱壁垂直。当膀胱容量为250ml时,首先用3.5~5.0MHz的探头测定膀胱前壁距离腹壁的距离,然后用8~13MHz的线阵探头区分腹壁与膀胱壁。在超声图像上逼尿肌表现为低回声,膀胱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浆膜下组织表现为高回声,当放大到最大倍数时(测量的准确度为0.lmm),由同一名超声医师于3个不同部位测定膀胱前壁的DWT,求其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组DWT为(1.9±0.21),2组DWT为(2.0±0.41),3组DWT为(1.8±0.67),4组DWT为(2.1±0.32),四组之间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有两种指标可用于反映膀胱壁厚度,即完整的膀胱壁厚度和DWT,前者指完整的膀胱壁厚度,即黏膜层、逼尿肌和外膜,后者指单独的逼尿肌厚度,前者包括后者。膀胱逼尿肌是一个平滑肌肌束交叉聚集的整体单位,平滑肌束的自由交叉移动,调整膀胱腔内容积压力变化,实现尿液储存和排出功能[1]。

本研究选择测量DWT是因为:①很多疾病导致的膀胱壁增厚主要为逼尿肌增厚,如下尿道梗阻所逼尿肌肥厚;②膀胱壁的黏膜层和外膜易受炎症等多因素影响;③超声影像下膀胱壁周围脂肪组织的高信号有时很难与膀胱壁外膜的高信号相区分,因此导致完整膀胱壁厚度测量误差较大[2]。

本研究先用低频超声波确定膀胱壁与腹壁的距离,再用8~13MHz线阵探头测量DWT,因为,探头频率越高分辨率越好,高频探头有利于分辨细微差别。超声频率增加会导致测量深度降低,研究中发现膀胱前壁距离腹壁距离2~6cm,8~13MHz线阵探头可以清楚分辨出膀胱前壁[3]。

研究结果显示1组DWT为(1.9±0.21),2组DWT为(2.0±0.41),3组DWT为(1.8±0.67),4组DWT为(2.1±0.32),4组之间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elke等研究发现年龄对DWT无显著影响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在儿童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泌尿生殖道逐渐生长成熟,DWT可以逐渐增厚。而正常成年人泌尿生殖道已经发育成熟,逼尿肌厚度无明显变化。

本研究只考虑了年龄对逼尿肌厚度的影响,在测量逼尿肌厚度时在20~59岁之间可以不用考虑年龄对逼尿肌的影响,而对于体检者的身高、体重,是否影响DWT未做进一步研究,需做进一步收集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朱红军,杨卫新,冯金法等.正常成年男性膀胱逼尿肌厚度的超声测量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1):1614-1615.

[2]ManackA,MotskoSP,Haag-MolkentellerC,eral.EpidemiologyandhealtheareutilizationofneuogenicbladderpatientsinaUSclaimsdatabase[J].NeurourolUrodyn,2011,30(3):395-401.

[3]易强,文建国,王庆伟.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2):23-2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