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强化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强化训练

杨海斌

杨海斌(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技巧形成的过程。笔者认为钳工生产实习可分四个阶段进行“强化训练”。现就其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基本功;综合操作;独立操作

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技巧形成的过程。笔者认为钳工生产实习可分四个阶段进行“强化训练”。

第一阶段:以强化基本功训练为主。

基本功训练阶段是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阶段,是体力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阶段。为此,这个阶段的实习教学必须严格执行“强化”手段,训练内容一定要有严格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如,钳工实习锉削动作“强化训练”的重点、难点应是两脚站立角度和位置,身体的倾斜与两腿运用配合,以及身体移动与两臂运动的协调等。实习指导教师要逐个动作讲解演示,逐个动作检查指导,直至学生达到动作正确,要领掌握,操作方法规范为止。在实习过程中采取分解、连贯。连贯、分解相结合的形式,认真纠正每一个错误动作。哪怕某一个细小错误也不放过,绝不能让错误的习惯干扰正确动作的掌握。

学生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可能会出现千奇百怪、五花八门难以纠正的错误姿势、动作、操作方法,这给技能的掌握、提高及形成技巧带来许多困难。还可能由于学生不明确没有好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好的技能技巧的道理,再加之基本功训练比较单调、枯燥、劳累,一天下来,腰酸腿痛,手起泡、流血等,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再继续练下去,停留在一个似会不会,似清不清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强化训练”,要强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始终围绕“苦练”下功夫,要求学生吃大苦、耐大劳,一丝不苟地把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

第二阶段:以强化综合操作训练为主。

综合操作训练阶段也是复合作业阶段,是智力与体力有机结合阶段,该阶段要按二、三级工操作标准进行全面训练,以巩固基本功,并逐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形成技巧和工艺分析能力。这个阶段“强化训练”要体现在“严”字上。所谓“严”是指对工艺过程、技术要求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严格检测,强化学生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工艺过程并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应随时检查学生各项技能的准确性,防止出现差错,以各项技术达到要求为目的,并有组织、有目的地诱导学主“动脑”。在动脑的基础上去进行操作。因为这一阶段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活动,所以训练计划要围绕这一中心环节来制定。同时实习指导教师还要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变换工件形状,而技术要求不加改变,如,锉配课题的直角与斜角、铸件与钢件、凸体与凹体、万与圆等。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认真揣摩,引发学生操作兴趣,在丰富多彩、作业不断进行变化的训练形式中强化训练效果。

第三阶段:以独立操作训练为主。

这个阶段是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阶段,是钳工生产实习教学最难的阶段。因为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已初步掌握了各种基本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操作能力,所以这一阶段要在“硬”字上下功夫。所谓“硬”就是不满足现有的技能、技巧和技术水平,进行三一五级工的强化操作练习。训练的内容“硬”,技能也就过硬。指导教师指令性的内容要少,要多启发,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编排工艺,积极思维,手脑并用。这一阶段的训练课题要多样化,难易程度、技能技巧要适当、全面。工艺要适当复杂,并辅以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在严格的技术内容,严洛的评分标准下进行考核。一次考核达不到要求,就来多次,直到过关从而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在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工艺分析能力。

第四阶段:以提高工效操作训练为主。

这一阶段是把技能技巧与提高工效相结合,突出一个“快”字。在以往钳工实习教学中,我们片面强调动作规范,工艺合理,却忽视了要求学生有意体验影响技能技巧的关键因素“快”,“快”是体现实习工效的关键。以确定锉削余量、速度、力度为例,要求:对粗齿挫、中齿锉、细齿锉、整形锉在正常力度下(用正常速度)加工常用材料时一次锉削余量能十分熟悉并熟练应用。方法:确定一种锉刀(指齿距相同)锉削某一种材料时一次锉削余量。可分三步:

(1)用一种锉刀,同一速度不同力度对同一种材料加工,分别记下最大、最小力度时切下的余量,根据锉削余量与锉削的次数比,求出锉削余量的变化范围。

(2)用正常的力度锉削同一种材料,加以平均确定锉削的正常值。

(3)用正常力度锉削,验核锉削余量是否在预定的范围内。注意余量不宜太大。当锉削余量确定以后,可反复训练,直至熟练运用。这样在精加工某一工件时,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从而保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强化训练的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前一段是后一段的基础,而后一段又是前一段的延续和发展。指导教师既要全面掌握四个阶段“强化训练”的不同点,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强化训练”虽然是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但也绝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行执行己定好的计划。如果这样,不但欲速不达。反而会产生相反的后果。在“强化训练”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教育学生。根据“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断研究训练“曲线”,及时总结经验、随时修改计划、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