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讯设备的防雷击浪涌保护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基于通讯设备的防雷击浪涌保护分析

陈润芝

广西万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530021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通讯设各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现代人的沟通交流中,它的技术设各也在人们B益提高的需求中不断完善。然而,它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那就是雷击浪涌。就我们所了解的,雷击会给通讯设各、电缆甚至操作人员带来不可逆转的威胁。遭受雷击的通讯设各,会使得通讯中断,不同程度上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不便以及损失。那么防雷击浪涌就成了通讯事业单位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基于通讯设备的防雷击浪涌保护展开论述

关键词:通讯设备;雷击浪涌;途径;原则;措施

一、雷击入侵途径

供电线路及架空用户线引人雷击供电线路及用户线大多采用架空明线,这样容易耦合雷电至线路形成雷击山于闪电脉冲放电峰值电流大,电场强,电流随时间变化率大,且放电过程所形成的频谱范围宽,因此,对通信线路都会感生强大的感应过电压和感应过电流,一旦感应过电压和感应过电流被引人通信设备内部,将产生严重的干扰甚至毁坏通信设备。

铁塔避雷针副作用产生二次雷击避雷针的作用是引雷人地,在引雷过程中人地雷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因此在避雷针和引线周围将产生瞬时强电场,在导体上感应产生幅度达几十至几千伏的感应电压、如此高电压,必然造成通信设备损坏、这一现象就是二次雷击效应、有许多雷击事故,都是在避雷针接地完好情况下发生的,分析其原因就是二次雷击效应造成的地电位反击引人雷击在一个机房周围的电子设备,山于不是同期建设形成了两个地网,因而形成电位差,造成雷击。

二、雷击浪涌保护设计的原则

第一:客户利益至上原则、实现客户的期望,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这就要求,设计者保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充分和客户交流,实现供求双方的交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第二:可靠安全的原则、通讯设备使用时,安全是客户的根本需求,安全可靠,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科学合理,要求设计时必须以成熟可靠为基本标准而防雷击浪涌保护在设计时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功能,保证即使在器件受到损害时,可以对系统的故障进行一定的处理,保持设施的继续操作运行第三:先进技术原则一每一项设备的研发必须使用较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通讯设备的系统设计中,可以在高压输变电网、电力通讯网等系统中使用较为先进的产品及科技第四:实用高效的原则:实用高效,是防雷击潮涌保护体系在设计时首先应关注的期望值一它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可以从这个角度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才能够满足设备开发运营商和使用者之间双向的需求,实现双赢:第五:可充性和可维护性的原贝科技是不断发展创新和不断淘汰的一个过程,可充性保证了设备还有可扩展和提升的空间,顺应未来通讯设备科技发展的趋势、可维护性,保证了设备在损坏的状态下可以维护,保持正常运营状态、通讯设备雷击浪涌保护的措施对于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可采用拔掉电源插头和天线插头的方法,免受雷击危害。对于程控电话交换机通信设备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1、在所有的电线电缆人户处加装合适的避雷器,使得沿导线传来的闪电引发的高压电脉冲在避雷器处分流人地例如,机房内的总配线架安装具有过压过流防护功能的保安单元;远离机房的电话机、计算机,安装电话、信息终端避雷器;并同时做好仪器设备的接地,都能有效地避免雷击。

2、铺设电缆时尽量避开高压电线和楼房、烟囱的避雷线.在通信电缆(电线)的电杆上装避雷线(避雷针),当雷击电杆时,保护电杆本身及其他杆上设备避雷线一般采用直径为4mm的镀锌铁线,利用拉线人地或直接人地接地电阻器规定为:黑土、黄土、泥炭黄土、砂质粘士,阻值小于8Ω

3、要确保通信设备所在房屋的避雷系统性能完好在现代高层建筑物内,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的钢筋作为接地体,以及利用供排水用的金属管道作为自然接地体引用其引雷人地,既可大大削弱闪电侵人时的瞬变电磁场,又可作为金属屏蔽、削弱电磁脉冲的人侵接地电阻要求小于或等于1Ω

4、沿通信设备机房屋顶的四周敷高均压带,并用两根以上的引下线与围绕通信设备机房敷设在房外的水平闭合接地带相连,房外的水平闭合接地带与通信设备接地网之间至少有两根以上连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所引下的雷电发散均匀,减少可能出现的感应过电压屏蔽防雷措施目的是阻挡空间电磁波感应、过电压以及磁场能量侵人被保护的通信设备,起到抑制、消除电磁场干扰和危害的作用

结束语:

通讯设备的防雷击浪涌的保护工作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一定要迎难而上,从实用咼效经济可靠等基本点出发,秉持着以上所述的原则,在细致的工作中实现对其雷击浪涌的保护,实现经济最大利益化,从而达到供求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蒋焕尧.浅谈雷击浪涌状态下保护电子通讯导航设备[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