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高职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有感于高职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熊小艳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整合教学做合一

我国的现代高职教育开端于1960年代初,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职业教育的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801万,高职的招生是将近300万,职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人们一直在探求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大量的企业高薪聘用高级技术人才,却仍然是一将难求。我们的高职教育为什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呢?一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风气不好,一方面,学生认为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就业时总感到没有一项可用于就业的较强的技能。我认为我们高职教育模式需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重新整合。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新提法,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既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紧缺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需要,更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的需要

而目前高职教育实际上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理论教学为导向的。

1、实践教学和理论本末倒置,比例失衡。高职院校就以实践教学为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据调查,我们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占25%;公共文化课总学时的41%;专业课理论和技能训练仅占34%,从具体的执行看,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专业课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又占了50%以上。专业技术教学远远低于规定的比例。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整合不科学。高职教学应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以实践为主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落校.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其中有20%的实验也是为理论而服务的,和一些本科院校的模式没什么区别,甚至一些实验设备还没有本科院校先进。(2)从课程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背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职教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拓宽基础、强化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养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把公共文化课视为基础,专业课程体系奉行的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造成了专业课、技能课课时过少,学生学完后基础是宽了,但基本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这就使得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在社会背景和课程实践的双重挤压下,变得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2、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从课程论角度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裂以及偏重理论课的操作,是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理论课并不支持实践能力的形成。它决不像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理论知识学好了,基础打牢了,实践能力就会在迁移中生成。事实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支持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它并不关涉和支持实践知识的产生,更与实践技能的养成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实践课“缩水”,并以很不科学的方式安排实施,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低效化,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高职院校的的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理论学习能力不强。过多的理论教学,不但让很多学生厌学,也会让他们失去自信。掌握一门有用的专业技术是大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然的目的。而实践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我们能将理论课和实践课通过一个有效的方式成功地整合起来,找到一种将“学”与“做”,“知”和“行”统一到一起的一元化模式,或者说课程框架,这些问题就将得到有效化解。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的模式很多,如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流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项目本位模式等。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也强调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中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都是很好的课程整合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任务驱动模式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这些知识不是按照其本身的逻辑,而是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组织的,个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两类课型整合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可以说教学做合一课程整合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的模式。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实践教学和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方华.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熊小艳(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控制、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