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 1

浅谈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杨宏

杨宏(吉林省长春市208医院吉林长春13006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84-02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单纯的疾病护理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严格遵照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整体性的心身服务。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这些转变都说明了对精神因素致病的重视,因而心理护理在危重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心理护理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危重病人的心理状态

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危重,生命垂危而失去心理应付能力。急性起病者表现为恐惧;慢性突然加重的病人多表现为易怒,爱挑剔;儿童危重患者情感单纯,脆弱,对父母依赖性强,心理要求比较高;而中青年病人多对事业充满信心则是产生心理不良状态的因素;另有些病人因意外事件造成严重创伤,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往往悲观绝望,和濒死病人一样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了解不同危重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有的放矢的心理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2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护士在与危重病人的接触中,不要忘记自己的言行就是治疗的一部分,它影响着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同时护士是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所以护士除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耐心和同情心、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外,还必须使病人对自己有信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同情和尊重病人,对病人态度和蔼谦虚,举止端庄,说话和气,用富有同情心的态度,权威性的暗示和解释,取得病人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护士和危重病人之间的关系,使病人情绪稳定,内心乐观,以减轻痛苦,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3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危重的病人一般有恐惧心理,这是由于当生命遭到威胁所致,他们面对死亡的心理最普遍的是消极、悲观和丧失信心。古代医学家认为:药之所致,只有一半,另一半全不在药,而在心教心。所以护士应积极创造条件,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同时要鼓励病人参加并完成治疗计划,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服从,并使病人不感到孤独寂寞,减少或忘记疾病带来的痛苦,并获得与疾病抗争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护士在护理过程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因为它是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精力技巧的综合,也是感情自然流露和自身形象塑造的过程,这样才有感化病人的精神力量,也给危重病人一种精明强干、训练有素的感觉,使病人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参与到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要耐心细致,要记住护士的目光无不时时牵动着病人的注意力,在说话时既要注意语言的选择,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比如当病人询问病情时,既要能够巧妙地回答疑问,又要表现得轻松坦然,会使病人觉得他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潜在地增加了病人对生命的渴望感。在护理过程中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让病人认识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成功的一半,以进一步体现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

是否将病人的病情告诉病人呢?对此尚有争论。因为听到病情后颓丧而病情加重者有之,把每一天都当作一件大事一样生活而从容接受死亡者也有之。一般说来,要视病人的性格、精神的耐受力等情况而定。总之,鉴于危重病人的心理十分复杂,所以在有效合理的治疗前提下,一方面发挥护士的作用,另一方面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其他方法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