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3

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策略

王静艳

顾实认为:“曹操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中国史中罕见的豪杰。”[1]近年来多数学者也认同曹操的诗歌成就和驭才能力。因此出现颇多研究曹操诗歌和曹操人才策略的文论。但研究诗歌或研究人才策略的却多分开来谈。

首先研究诗歌方面的:比如孙桂平《曹操<短歌行>诗解辨笺》(《集美大学学报》2008年7月03期)进一步解释短歌行的寓意,探求《短歌行》是“横槊赋诗”还是配合“求贤令”抑或是宾主酬唱说,还是另有其它寓意。

其次研究人才策略方面的:比如赵昆生《析曹操“破浮华交会之徒”与“唯才是举”》(《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认为在曹魏政权建立、巩固的过程中,“破浮华交会之徒”和“唯才是举”是曹操消除汉末士大夫异己势力与选拔人才、构建势力集团的两个重要步骤。

以上仅单方面研究曹操的诗歌或单方面研究曹操的人才策略。而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曹操卓越的驭才策略是在其人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本文试着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思想进而分析他在这种人才思想的指导下所采取的人才策略。

一、以《短歌行·对酒当歌》分析曹操人才思想

(一)求贤若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在这里强调他非常的忧愁。而为何忧愁,愁到“忧思难忘”?一则对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希望建功立业的雄主来讲,人生苦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日为实现霸业难以预料。不可谓不愁心。二则曹操忧愁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为己所用,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这一节曹操不仅将自己焦虑建业的心情寓意在字里行间,更是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淋漓尽致的表述给天下的才子们知道。

(二)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这一节里,省略的两句“纵我不在,子宁嗣音?”

一句“纵我不在,子宁嗣音?”表面是说服人才投奔他,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见实质上蕴含着曹操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的人才思想。

(三)诚心纳才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明明如月”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月出》中的“皎”、“皓”、“照”字,正好与“明明”一词相衬。而《月出》中“劳心”一词也可看作《短歌行》中“明明如月”的主语,不过曹操的“劳心”系托男女之情喻对贤才的渴慕。故“明明如月”四句,是说自己已经将渴慕人才的意思表达得像月光一样明白,而思念人才的焦虑(即“劳心”)却不能为人所识察。

此节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表态自己诚心纳才的思想。

(四)厚待人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替贤才忧虑找贤主的彷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则,说明曹操吸纳人才的度量。另外,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云:“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2,43-44]。曹操也看到这一形势,又深谙“贤才择主而栖”的士传统。所以后四句曹操表明自己要学习周公虚心待贤才的态度。

这节诗人以周公殷勤待贤自勉,同时也向“才子”表明自己要效法周公厚待贤才。

二、人才策略分析

在求才若渴,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诚心纳才,厚待贤才的人才思想指导下,曹操采取了一系列人才策略。一则因求才若渴而发布了“求贤三令”,二则在为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的思想引导下所采取的因才施器措施,三则践行诚心纳才在识才、爱才、礼才方面的作法,四则是在厚待人才思想下执行的激励机制和采取的奖赏措施。

(一)求才若渴——求才三令

通称的“求才三令”,是建安十五年《求贤令》,建安十九年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举贤勿拘品行令》。

《求贤令》(建安十五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3]

这篇令文谈论的是“才能”与出身“问题”。闾巷、被褐钓于渭水之滨等词,说的都是出身低微。当一个人的才能因出身低微而不得施展时,曹操希望给这些人提供舞台。东汉用人重德行,尚名节。曹操专门下令,纠正这种错误观念。理由是,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4]24他认为德行不足反对任用他们是墨守成规的思想。

曹操在这则令文中,一再敦促僚属察举“被褐怀玉”、“盗嫂受金”的“偏短”之士,期待“与之共治天下”。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十九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5]

在这篇令文中,曹操提到的是人才的品行和能力问题。曹操所举的苏秦、陈平,都生活在动乱时代,在那样的时代中,有品行的人不一定能积极进取,他们往往独善其身,不想兼济天下,积极进取的人又不一定有品行。所以曹操选才“不拘品行”。士有“偏短”,才有所长,关键在于用人才者能发现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将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扬长避短,各尽其才。

《举贤勿拘品行令》(建安二十二年)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5]

这则举贤令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给本段令文标点有误,而被大部分论者采用,而以上《举贤勿拘品行令》是参照唐长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三册[6],重新标点并移录。

这令由于是三道求贤令中最晚提的,因此把问题提得最尖锐,也最具体。在这篇令文中,曹操以更为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纳士的迫切心情。只要有一方面才能,就要举荐来为曹操所用。

总的来讲,曹操认为,用人应不拘一格。尤其是不必拘泥于人的品行优劣,对于才质高异,可以担任将、守的士人,即使品行亏缺,也要举荐任用。

(二)为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因才施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兴邦建业必需大量的人才,而更为重要的是会因才施器,“才”才能为我所用。袁绍的人才,猛将比曹操强多了却不善驭才,而以七十万兵力大败曹操七万兵力就很能说明会用人对建业的重要性。曹操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显然为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在人才策略方面做得很出色。具体体现为因才施器。比如任峻懂农业,让其管理屯田;司马芝和满宠为人刚直,便令他们执法。

曹操为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而实施因才施器的人才策略,将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每个人才的最大效能。有效促进其“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人才思想的实现。

(三)诚心纳才——识才、爱才、礼才

李卓吾评《三国演义》,每读至曹操爱将惜才的情节时,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老瞒每见人才,便思收拾,……只此便是伯(霸)王之本。”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曹操是三国之主中最善于识才、用才,也是用人最多的霸主了,从曹操身上我们可明白会用才之人亦会知人才的重要亦会知爱才、礼才的重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7]从这话可看出曹操很重视才子的心情冷暖。曹操爱才胸襟可见如此,明知刘备这个不可估量的人才走后,自己不可避免多了一个强手,然却不忍杀之,是爱才之痴——英雄惜英雄也是为得天下贤才的心。

曹操的识才——爱才——礼才思想贯彻在一系列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上。比如不计前嫌招降陈琳就很能体现曹操待人才的度量。陈琳奉袁绍之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陈在檄文中辱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缥狡锋协,好乱乐祸。”要知当时出身于阉宦人家,最为人不齿,亦系操所忌讳者。而官方史书《三国志》载陈琳被魏军俘获。众人以为陈琳必死无疑了。却是,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止其身,何乃上及乃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8]600只能说曹操是真正的伯(霸)王胸襟。

曹操这种将心比心的态度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作法,如果不是真心纳才是很难做到的。

(四)厚待人才

曹操杰出驭才策略还突出表现在,在激励、奖赏人才方面做得很到位。

激励机制

曹操所处时代是乱世,人与人缺乏信任,因此这个时代对于信任的渴望尤为热切。士人相当看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诚意。曹操能独揽天下人才为己所用,在用人方面的度量亦超出常人。比如激励臣下放手做事。任用身为将军而非谋士的张辽去说服关羽投奔曹操。派张辽作说客,说明曹操看人眼光很活,并不以你是武夫便怀疑你谋略不行。当张辽自荐说服关羽投降时,便一口应许他。这个作法既激励了张辽,使得张辽尽力说服关羽投降曹操,另外这种开明的用人政策也是曹操的部属大都尽力为曹着想的原因。

曹操的激励机制让人豁然开朗:厚待人才,尊重人才,便是对人才最好的厚待。

奖赏机制

曹操除激励机制外,另一个厚待人才的表现是注重奖赏能进取、有才能、有建功的人。其过人表现是不和部下争功劳。如官渡之战胜利班师回许都后,曹操大封功臣。又如曹操一旦物色到良将或良谋时犒赏绝不吝啬,比如降许褚时即拜都尉,厚赏其众部下。夏侯淳荐典韦时,形容典韦:“只今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金,扶之上马,运使如飞。”操即令典试之。典韦一小试让曹操惊叹不已。于是遂命为帐前都尉,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

曹操积极奖赏能进取、有才能、有建功的人,这种作法激励有志之人更进取,更上进,从而形成曹营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氛围。

结语

由以上三点所述,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反映出人才思想对曹操人才策略的实施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11:152.

[2]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111.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唐长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35.

[7]陈寿.三国志∶第二版[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4.

[8][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8:600.

[9]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