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探讨

尹春霞

尹春霞(北京龙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猛,但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尤其是其财务控制水平总体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阻滞因素,研究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于促进我国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代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集团的控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财务控制在企业集团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趋势,有效的财务控制有利于树立集团整体利益观,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涵义

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资本、产品、技术为纽带,有一批共同利益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的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它一般是有较强竞争力的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法人联合体。我国的企业集团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运行逐步走上了由市场引导和支配的轨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而企业集团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管理,而财务控制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集团只有通过对财务的有效控制,才能获得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

管理学中的控制是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其过程为“确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结合企业集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围绕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财务手段,对各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其经营管理活动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源于两方面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出资者财务控制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将两权分离公司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公司拥有所有权的股东委托企业经营者(代理人)行使企业的控制权。所谓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两者对信息的掌握,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委托人。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的出资者是母公司的委托人,母公司的经营者是代理人,这构成了一级委托代理关系;而母公司又是子公司的出资者,故母公司是子公司的委托人,子公司的经营者是代理人,这构成了二级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也就存在着多级控制问题。在企业集团中建立一套财务控制系统,使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控制,是协调、控制企业集团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的经营管理机制结构中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

(二)出资者财务控制理论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为特征,而公司制企业一般都实行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出资本,目的是要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子公司决策与执行,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子公司必须确保出资者的资本安全和增值。出资者的母公司必须对其所出资本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既不能干预子公司的经营权,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资本权益。因此,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是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资本关系的存在,也正是由于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才使母公司必须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它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委托代理制就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者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程度的组织机制。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集团起步较晚,并且形成于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背景下,母子公司的组建方式更多采取“拉郎配”的行政命令方式,母子公司之间出现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到位、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使我国企业集团出现“集而不团”的先天不足,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滞后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对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在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产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成绩从整体上看是喜人的,但深入研究其发展的结构,就会发现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与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产权安排的有效性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低效的产权制度上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我国的企业集团在产权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发展是由原来的国有资产逐渐转变为国有资产和法人资产相结合,但法人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出现所谓“一股独大”的现象,使得国有资产所有者虚置,没有人能够从所有者利益上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这种产权结构构成比例不合理的前提下,企业监控机制弱化,运行效率低下。

(二)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导致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运作不规范

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由于单一的产权关系,导致了政府主导的单边治理结构。在我国的企业集团中,有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董事会不能有效监督经理,在避免企业“领导班子”内部矛盾的同时失去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副经理高度重合,虽然避免了“两张皮”的问题,却使董事会被经理班子控制,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不科学的决策机制又会为集团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信息不对称严重,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持

任何控制都离不开真实、及时的信息,但我国的集团总部面临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相当的普遍。许多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手段落后,财务信息处理不及时,因此信息滞后情况严重;没有建立合理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也是许多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子公司上报的财务信息有用性不强,致使母公司陷于一些无用的信息之中,增加了信息的整理、筛选成本,降低了决策效率;有的集团还存在子公司为自身利益有意隐瞒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这些都必然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不利于总部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其实,对于企业集团来讲,其多层级的组织结构本来就在客观上加长了信息的传递行程,而成员企业个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与集团整体利益的非完全一致性也使成员企业具有为自身利益有意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再加上集团总部不完善的控制,过于单一的业绩考核指标缺乏母子公司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信息质量低下、信息不对称严重。

四、完善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建议

财务制度建设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和信息管理,以此构成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目标。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在完善企业集团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时,应强化董事义务和责任意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及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

其次,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企业集团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拓展,用传统方法收集决策所需信息越来越困难,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效性也越来越不能保证,导致集团的财务控制日益弱化,最终会影响集团的生存、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把企业管理和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及互联网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我国在21世纪初将出现一个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行业的信息化乃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决策者应当未雨绸缪,把握住自己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使之具有时代的特色。

总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基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为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财务控制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并在发展中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从而使企业集团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与国际经济接轨。

参考文献

[1]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2]陈晏燕、朱建设.《浅议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审计与理财》.2004年第12期;

[3]宋传玉.《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建议》.《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