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褥期产妇的康复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浅谈产褥期产妇的康复治疗

李艳君郝凤权

李艳君郝凤权(内蒙古奈曼旗人民医院内蒙古奈曼0283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126-02

【摘要】产褥期是妇女产后康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期,在产褥期妇女生理、心理都有较大变化,科学的产后康复治疗和保健服务有利于产妇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产后生活质量,如何促进产褥期妇女康复是产科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产褥期生理心理康复治疗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在此期间,母体生殖系统、乳房、腹壁有着显著的变化,心理处于情感脆弱阶段,如得不到产后保健服务,容易发生产后并发症,影响正常康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产后康复对于母体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探讨如何促进产妇在产褥期产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产褥期妇女生理变化

1.1生殖系统的变化①子宫复旧:胎盘娩出后,宫底在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随着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宫内膜再生,子宫体复旧,子宫约在产后6周恢复至未孕大小;产后哺乳者子宫底下降较不哺乳者快。②恶露:产后经阴道排出的液体称恶露。最初3d恶露为血性,持续3-4d后颜色渐淡转为浆液性恶露,血性恶露的时间过长,表示子宫复旧不良。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d,以后逐渐变为白色恶露,持续2-3周干净;正常恶露持续4-6周,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内有胎盘或胎膜残留时,出血多而且持续时间长。

1.2乳房变化分娩后开始有乳汁分泌,乳汁的质和量与产妇的身体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营养充足、生活规律、精神愉快都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1.3腹壁变化腹壁皮肤受增大子宫的影响,部分弹性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分离,于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下降,需在产后6-8周恢复。

2产褥期产妇心理变化

在产褥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产妇的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生理、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都可影响产妇的心情。以上各种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康复,而且还会抑制乳汁的分泌,严重者会发生产褥期精神障碍。

3“坐月子”习俗弊端及产褥期保健现状

我国传统的产褥期是在家大吃静养,俗称“坐月子”。出院后由于母婴保健知识的缺乏和一些陈规陋习,产妇要遵循一系列特殊的行为,使传统月子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产褥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保健意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应该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与保健需求也不断提高,她们不仅需要整个孕期及产时的母子平安,还需要产褥期高质量的保健服务,产后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4促进产褥期产妇康复的方法

4.1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后康复和催乳、乳腺管疏通中的作用产妇产后使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通过电极对产妇乳房内部进行低频脉冲刺激,能够模拟婴儿吸吮,产生强度比婴儿吸吮高5-10倍的刺激,作用于乳房,使乳房结缔组织产生运动,带动乳头,调节神经放射功能,反射性地促进泌乳素及催乳素的分泌,同时改善微循环,使乳腺管通畅,使乳房肿胀,乳汁瘀积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产妇恢复。

4.2“现代月子”有利于产褥期康复产妇在医院月子中心“坐月子”,环境安静,产妇由于得到充分的休息及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的照顾和每天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的指导,使产妇感受到分娩后的喜悦,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产妇产后子宫复旧好,恶露干净的时间比“传统月子”快。月子中心医护人员关心、体贴产妇,有利于降低产妇焦虑、抑郁的发生。

4.3产后早期运动和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据报道,科学合理的产后早期运动和形体训练指导,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产后并发症,同时可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哺乳后乳房下垂;特别是早期形体训练,对促进产妇形体的恢复,预防产后肥胖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4.4产褥期多种形式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可促进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产褥期是围生期保健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妇女产后康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现有的产后康复治疗均局限在住院期间进行,出院后缺乏有效、连续的产后康复治疗和指导,医院与家庭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满足家庭对母婴保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探讨如何促进产妇在产褥期产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5.

[2]潘迎,武明辉,杨美英,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