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更要育人——论师德之四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教书更要育人——论师德之四要素

韩衍友

韩衍友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265300

摘要:由于普通高中教学压力的导向,教师片面重视教学而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存在只教书不育人、只教学不管理的误区。真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品德修养、育人智慧、教育能力、言传身教这四个师德核心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育人师德四要素能力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顶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耳旁嘴边时时挂着“教书育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片面地只教书、教好书,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认为这样就是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的甚至因此成为名师、教学能手。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业务突出、技能过硬的教学工作者,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的工作中缺少了育人这一关键环节,能力中缺少了师德四要素这一重要部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纵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归纳总结为四个要素:品德修养、育人智慧、教育能力、言传身教。我们要做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品德修养。所谓德高为师、厚德载物,品德修养既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当然也就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首要条件。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缺失了师德和品格,工作消极、纪律涣散、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贪图享乐等都是品德修养不够高的表现。这样的教师,即使业务能力再强,也不能说是合格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品行上有所缺陷,难当国家建设大任;更严重的是,这样的个别人会玷污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影响一个行业的行风。

二、育人智慧。如果教学水平显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智慧,那么,纠正、帮助、指导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迷惑,则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育人智慧,而且这种育人智慧包含面更广泛,层次更深,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渊博的学识、个性鲜明的教育风格、高超的教育学术、和谐的师生关系,无不处处闪现着智慧之光。比如,有的学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南海局势等时事热切关注,言必称打,盲从强硬,经验丰富的教师则能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激进思想和看问题的偏颇思路,立即利用这一时机客观全面地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和南海问题始末,引导学生放眼大局、着眼未来,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并把这一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以后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上。这一过程,看似平淡无奇,却凝聚着教师的育人智慧。教育专家魏书生不仅是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师,更是一名善于育人、善于管理学生、善于引领学生内心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大家”,他教育转化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智慧洋溢,因此,他没有成为教书匠而是成为一名著名的教育专家。

三、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的结合体就是教育能力。既然是结合体,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要真正把这两种能力有机融合。具体在工作中,一是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二是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是关注、关爱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多和他们谈心、沟通,从中发现他们思想的微小变化,在问题尚在萌芽状态就超前介入、有效引导。

四、言传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严以自律,丰富自己的品德内涵,树立强大的做人威望、人格魅力,令学生所敬佩。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那么预备铃一响,我们教师就应提前到教室门口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动力不可估量。

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能依据这四个要素灵活运用,找到最准确、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途径和方式可以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都离不开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师德是教育之魂,育人是为师之本,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参考文献

1.代琳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吴昌顺马开叔张纪光教师的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年,02期

3.吕涛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