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咬伤者后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正确的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动物咬伤者后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正确的护理措施

李涛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中心卫生院广西白色533000)

【关键词】动物咬伤者;狂犬病;预防;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133-02

狂犬病毒是导致狂犬病的主要原因,其是一种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侵犯的急性传染病,病兽咬伤是人出现狂犬病的主要原因,狂犬病患者的主要表现有进行性瘫痪、恐水、恐惧不安、恐风、咽肌痉挛等,患病的患者基本无法存活[1]。本研究主要分析动物咬伤后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正确的护理措施,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在下文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任意挑选2010年1月~2016年2月在本卫生院接受治疗的动物咬伤患者150例参与研究,其中男125例,女25例,年龄平均为(33.7±14.3)岁;35例为上班人员,40例为学生,75例为农民;23例咬伤部位在小腿,97例在手部,19例在脚踝,11例为其他部位。

1.2预防方法

1.2.1传染源管理: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以及发病的动物,最常见的是狂犬,另外是猫。部分动物如猫和犬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异常实际上唾液中含有狂犬病毒,这类动物也是狂犬病的传染源[2]。因此传染源管理主要是管理犬,对狂犬予以击毙,野犬予以捕杀,家犬要做好接种预防以及登记工作,病死动物禁止进食或者剥皮,处理方法要选择深埋或者焚烧。

1.2.2处理伤口:处理暴露后的伤口是防止发生狂犬病的关键,立即对伤口利用消毒剂或者肥皂水进行反复清洗,也可以利用大量清水冲洗,时间在20分钟以上,如果患者伤口较深,选择注射器关注清水后进行冲洗。冲洗结束后选择2%碘酒或者75%酒精进行反复消毒。通常不需要对伤口进行包扎、缝合和止血,帮助伤口排血引流。如果患者伤口面积较大或者咬伤部位在面部,进行窗口清理,完成伤口消毒后,在伤口周围选择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免疫血清进行浸润注射,2h之后再进行包扎、缝合。如果患者污染比较严重、伤口比较深,要做好破伤风预防以及其他类型细菌感染。

1.2.3易感人群保护:人都是狂犬病易感人群,其中猎手、兽医以及宠物主人更容易感染。被动物咬伤后没有接受预防接种的患者,狂犬病发生的可能性最高为30%,如果及时处理伤口,接受预防接种,发生可能性可以降到1%以下[3]。动物咬伤后不一定会发生狂犬病,以下因素会对发病情况产生影响:抵抗力低的患者比抵抗力高的患者发病可能性大;咬伤部位在临近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神经丰富部位的发病率更高;咬伤后伤口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提高发病率;咬伤部位有多个的发病率更高,潜伏期更短;机体内进入的狂犬病毒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因此,要对这些可能因素进行正确处理,以降低狂犬病发生的可能性。

1.3护理方法

1.3.1基本处理:尽可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环境,避免受到声音、风、光线的刺激,如果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者发生痉挛,医护人员要注射足量镇静剂,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氧、解痉挛,如有必要,给予切开气管,避免出现窒息。稳定血压,纠正心律失常,控制心衰,如果患者出现脑水肿,及时利用脱水剂治疗。

1.3.2接触隔离:做好隔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必须做好隔离工作,戴手套、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服,保证护理操作的准确性,防止患者皮肤被针头划伤。

1.3.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护理人员及时帮助患者将口腔和鼻腔内分泌物清除,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吸引器,如有必要,切开气管。

1.3.4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痉挛发生的情况,包括频率、部位、伴随症状、持续时间;麻痹期患者要对全身肌肉弛缓性瘫痪、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异常情况。

2.结果

150例患者全部经过伤口清创处理,接受预防接种疫苗,仅有4例患者出现全身或者局部轻微不良反应,占2.67%,没有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50例患者经预防护理后没有患者发生狂犬病。

3.讨论

狂犬病作为一类传染病,可以预防,但是当前还没有能够有效治愈的方法,病死率极高,因此预防狂犬病就成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4]。当前比较认同的是及时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以及消毒,应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注射狂犬疫苗是狂犬病预防的有效措施[5]。少数患者接种狂犬疫苗后会有不良反应出现,患者可能由于恐惧而出现负面心理,拒绝继续接受治疗,会使免疫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医院必须严格落实狂犬病预防处理的规程,尽可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及时向患者讲解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患者的恐惧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障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本研究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护理,结果150例患者中仅有2.67%发生轻微不良反应,没有患者发生狂犬病。综上所述,做好动物咬伤患者的正确预防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防止狂犬病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福娥,李霞,赵晓燕等.狂犬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多种因素分析及有效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2):46-48.

[2]刘春华.1150例动物咬伤者未发生狂犬病的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2):141-141.

[3]许芳,郭响勇,田淑君等.54例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的原因分析和护理策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8):123-124.

[4]胡晓玥.犬咬伤暴露人群的伤口处理及预防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609-610.

[5]严琦瑞.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