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量化分析技术的劳动组织精准化管理探索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大数据量化分析技术的劳动组织精准化管理探索与应用

李志政张立刚李晓王彦强

(1.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230000;2.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阜阳供电公司安徽省阜阳市236017)

摘要:科学量化定员管理是劳动组织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企业用工配置数量和效率。基于信息系统海量数据,利用云平台等前瞻技术突破劳动定员核定既有的思路框架,丰富和完善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核定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优化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发挥劳动定员在各项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功能作用,逐步加强在机构编制、用工计划、工资总额管理等多项专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字:劳动组织供电企业定员管理

一、前言

劳动组织工作是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基础。目前,供电企业劳动组织工作中存在较多矛盾和困难,原有人员薪酬策略的影响,直签合同用工较少,大量存在劳务外包或专业外包人员,外包用工能否得到成本监审部门的认可存在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劳动组织的精准化管理。

基于劳动组织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运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供电企业重新整合数据资源,提炼优势数据,挖掘自身潜力,创新构建复合型、柔性机构运转模式,建立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核定关键影响因素的方法论体系,规范面向客户服务前端的岗位管理体系,优化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结构,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重要支持。

二、劳动组织精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创新面向电力市场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1)整合配售电一体化组织机构

在市县公司集约设置配售一体化管理组织机构。统筹整合城区配电运维检修、配电二次运检、配电抢修、配电带电作业、配电工程建设等业务,设立配网运检部门,集中管理城区及乡镇农村的配电业务。整合低压客户服务、工业园区优质客户服务等营销业务,设立售电服务部门,推动部分单位试点配售电公司组建,集中优质资源应对改革及市场发展需求。

(2)完善相关业务机构

形成省级经研院所技术支撑多元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在机构设置上增加网源协调团队和新能源团队,优化整合电网企业现有各区域内规划资源,打造以省经研院为核心、骨干经研所为骨干、其他经研所为基础的规划支撑体系,优化整合规划资源,适应国家统筹电力规划和电力市场化发展要求。

(3)优化业务流程和职责界面

针对业扩报装等服务链条较长的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对内构建“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大专业协同运作的服务新体制,实现流程通畅、过程可控、响应快速,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对外优化客户诉求渠道,细分客户群体,针对大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居民客户,分别提出适应性强、针对性强的服务流程与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

2.建立客观科学的定员标准体系

(1)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协会与政府在制定定员标准时的纽带作用

力争以电力行业协会为主体,以现有行业版定员标准为框架,构建电网企业及相关业务劳动定员标准,通过政府认定为行业标准甚至上升到国家标准,保持传统业务劳动定员标准的“先入为主”优势,不断提升公司在市场化及新兴业务劳动定员标准制定时的话语权。

(2)实行劳动定员分类管理,发挥其在劳动用工的科学指导作用

合理划分市场化业务及新增业务劳动定员水平低位线、标准线、警示线,健全定员分类核定的机制,防范劳动用工风险。对保底型供电服务项目,加强劳动定员“双线”控制,即用工效率高的单位不得低于劳动定员“低位线”,从人文关怀角度确保现有人员能有效承载业务量,从企业成本角度,限制超员单位使用其他用工,各类业务禁止开展外包,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总成本。

(3)规范设备台账管理,厘清电网资产,按照电压等级核定定员

合理划转跨区电网资产,优先进行战略布局,提前抢占优良大用户电网建设市场,尤其是新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改革前有序加大电网投资,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及时转资。通过无偿上划、出资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经营区域内代管县资产上划工作,以增加电网资产总量。进一步明确将抄表、计量、收费、抢修等成本费用纳入输配电价,并争取将客户移交资产纳入有效资产。

3.明确统一规范的岗位管理标准

(1)按照因事设岗原则,明晰各层级职责分工

统一制定岗位体系,明确岗位类别、标准岗位名录、典型岗位名录以及实际岗位对应关系;制定全业务岗位名录,明确岗位标准岗级、上岗条件;供电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提出岗位设置需求,可根据业务特点,研究确定其岗位称谓和工作职责,高端岗位职责应专业化、中级岗位职责应标准化、低端岗位职责应复合化,确保各业务流程顺畅运转。

(2)适应业务重构新形势,优化岗位设置方案

对现有的岗位体系开展系统梳理,自下而上梳理业务开展,自上而下梳理职责界面,探索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岗位设置的新需求,研究设立配套的岗位,提高组织效率,发挥规模效益,形成体现各类员工社会行业特点、代际行为特征、职业生涯发展特色的岗位体系。

(3)拓展岗位职责界面,为打造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业务智能化、自动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集抄建设、费控技术推广将逐步实现全覆盖,传统营销抄核收业务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营销抄表、装表和采集运维已具备专业融合条件,岗位融合和动态调整方式,适当增大岗位颗粒度,促进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4.优化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作

(1)开展市县公司业务集约,实现专业范围内降本增效

试试县域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运检业务集约管理,提升用工效率。推行调控运行专业“两个融合”,地区调度和监控延伸至县域110千伏电网,县调专业管理职能集约至地调、每值人均调控变电站数量逐步提升,实现岗位具备一岗多能。

(2)严格落实定员配置管理,优化内部市场人资配置运作

拓展存量配置渠道,盘活内部人才资源,实现人员科学流动,实施中层干部交流任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管理人员AB角,对一线缺员岗位正向引导,优先配置集体企业回流人员。严格落实“3、5、8”管理要求,青年员工全部充实一线班组和供电所岗位。加大“上挂下派”力度,交流实施“人随业务走”,利用内部市场统筹调配市县人力资源,解决县公司管理薄弱和人才缺乏问题。

(3)探索劳动定额研究,试点开展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

开展岗位工作分析,深入一线班组研究,摸清班组员工劳动强度,梳理班组核心业务,修订机构、岗位职责说明书。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建立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包括劳动复杂程度、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关键要读,将“五位一体”中的岗位定员相关维度创新性的纳入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估准确,具备推广性。

三、改进效果

1.全面建成“三集五大”体系,实现组织体系高效运转

全面建成管理集约、业务集成、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三集五大”体系,统一规范各级组织架构、名称、职责、人员配置,建立标准岗位分类和岗位名录体系,实现“三定”管理全覆盖,形成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完成各单位机构、编制、岗位和人员配置情况的核查,以及超职数整改工作。制定“集体企业组织体系集约化管理指导意见”,开展集体企业劳动定员标准试测,规范集体企业组织机构和负责人职数设置。

2.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结合人员配置现状,分单位层级、分岗位类别、分建设阶段有序推进,初步建成统一规范、流动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2015年按需择优录用高校毕业生主要补充基层单位和一线岗位。农电用工实现组织模式、用工方式、管理机制“三统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得到一定缓解,西部人才帮扶计划全面落实。2015年共选派7人赴青藏地区开展人才帮扶工作,落实青藏相关单位9名青年骨干实践锻炼任务,获得对藏人才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