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分析

芦珂

芦珂(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药学检验系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选取50例,将其作为本组所研究的对象,她们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切口处出现肿痛、热、脓性的分泌物,切口处的温度超过三十八摄氏度,经穿刺可抽出脓液,经过临床诊断与病理学研究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编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本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进行病原学检测的有35例。其中分离出的病原体有25株,病原体的类型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阴道棒状杆菌、糖质沙雷氏菌、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结论:在新时期加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有助于为探寻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因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166-02

剖宫产切口感染是当前临床上影响产妇产后健康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这种并发症的产生既不利于产妇产后的休养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为临床上有效控制切口感染提供必需的数据资料,逐步提升产妇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她们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切口处出现肿痛、热、脓性的分泌物,切口处的温度超过三十八摄氏度,经穿刺可抽出脓液,经过临床诊断与病理学研究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的。排除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症状与调查资料不齐全的患者。

1.2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编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后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初步诊断治疗、出院诊断治疗、切口状况、切口感染的时间、治疗全过程、体温变化以及治疗结局等。

2、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有35患者接受病原学检测,占据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总数的70%。其中对患者进行检测的方法是提取患者切口感染的分泌物或组织在实验室进行培养。经过病原学的检测与分离,其中存在的病原体有25株,阳性率为50%。病原体的类型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有7株、肠球菌有5株、阴道棒状杆菌有2株、糖质沙雷氏菌有3株、念珠菌有4株、表皮葡萄球菌有3株以及阴沟肠杆菌1株。

3、探讨

剖宫产产妇的切口出现感染症状不仅影响产妇的正常休养,给产妇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不利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引起产妇切口出现感染症状的致病菌为肠球菌与大肠埃希氏菌,由于产妇的阴道菌群出现失调症状而导致致病菌移位繁殖,从而引起切口的感染。当前很多医疗机构在产妇剖宫产后的切口出现感染症状时,均依照常规进行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为治疗产妇的切口感染探寻并选择科学的抗生素药物。本组所研究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有35患者接受病原学检测,其阳性培养率为50%,这和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日常无毒或者低毒的正常菌群失调或者在自身性质上发生变化,又或者患者本身正常的防御屏障受到破坏,进而使得正常菌群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引起切口的感染。当前在健康女性阴道中存活的菌群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肠杆菌以及白色链球菌等,由于剖宫产手术改变了女性生殖系统的内生态环境,使得菌群之间的数量比例出现严重失调,这是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在对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科学地使用抗生素,这是因为产妇在服药后乳汁中的药物成分抬高,不利于婴儿的身体健康。再加上肠球菌与大肠埃希氏菌的致敏抗生素为第二代的头孢菌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针对患者的体质与临床病症科学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的生存环境,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冰,李春梅.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11):207-210.

[2]AWailiNS,SaloomKY.Effectsoftopicalhoneyonpostoperativewoundinfectionsduetogrampositiveandgramnegativebacteriafollowingcesareansectionsandhysterectomies[J].JReprodMed,2007(44):381-384.

[3]陈洲芳.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