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马萃

马萃

(西宁市长青小学青海西宁810000)

1.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由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堪称送别诗中极品的古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2.设定教学目标

2.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2能力训练点: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②根据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3德育渗透点:抓住具体字眼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词义句意。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蕴含的画面,体会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他们能够对照注释,大体理解诗意,运用查阅工具书或其他资料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疑惑。因此,本阶段的古诗教学应致力于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尝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自己读懂古诗。教师应更注重对古诗表达的情感的深度挖掘,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教法学法的体现

4.1教学方法;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2学法指导;在质疑中探究。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深入,理解会更深刻。在品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5.教学过程的设计

5.1解诗题、知作者;激趣导入新课后,介绍新的学习方法,结合孩子们的预习,交流古诗的题目意思,明确这首诗想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景。学生再展示课前收集的王维资料,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在明诗题、知作者情况下,可让学生自由吟诵古诗并展示,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5.2抓字眼,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根据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此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去理解古诗的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抓诗中的字眼,结合注释,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学生初知诗意后,安排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古诗作者及古诗内容背景等方面的资料,以达到更全面了解古诗内容的目的。

5.3读古诗,想画面,入情境;苏轼曾说过,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诗歌中明确提出了“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要求。那么,《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我打算从“景”和“情”两个层次引领学生与古诗对话,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进入诗歌描述的情境。

首先,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展现自我,在朗读中品味诗情。其次,与“景”对话,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反复吟诵,谈谈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教师此时可抓住“雨、客舍、柳色”作一些拓展,使学生了解古时“客舍”的作用,了解古人“折柳送别”的习惯,从而弄明白清新美好的景物描写中含着作者与朋友深深的别离情绪。学生带着这种情味反复吟诵写景的诗句,读出自己的特点和感受,使诗句中描述的情境在脑海中反复重现。接着,教师自然过渡:这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离别之情,王维全部寄托于哪些诗句中?顺势抓住“更尽、一杯酒”等词语想象情境。与诗中的“情”对话,从中体会作者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5.4多诵读、悟诗情;“自古多情伤别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教师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让学生阅读,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热情好客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伤感的酒,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这还是一杯……的酒?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从地域的差异中展开联想,深化酒中之情;当时的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伴随元二的只有那无尽的荒草,望不到边际的沙漠。此次出行路途多达3000多里,风餐露宿的元二艰辛未知,生死难料,此时即将分别的故友心中又怎能不感伤?由此,教师再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从此,朋友再无对饮时——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天涯各路两茫茫——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你在山那方,我在水这方——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5拓展延伸,丰富送别之情;小练笔:帮元二完成家书。

“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挥别着双手,饱含着牵挂,望着愈行愈远的马车,元二走了,留给王维的只有那淡淡的哀伤,浓浓的思念。等啊!盼啊!终于盼来了一封来自边塞的家书,信中这样写道:可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信中的内容已看不清楚了,请同学们将信补全,来尽情诉说一下这兄弟间的相思之苦。在此,我设计的意图是请学生把元二想对王维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生本理念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因此,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