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杨峰

(南通瑞慈医院骨科四川南通2265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A组(25例)、B组(24例)和C组(15例),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法、外固定架外固定法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法,比较三组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从短到长排列依次为A组<B组<C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组(96.0%)>B组(87.5%)>C组(73.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多,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方案,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外固定;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4-0059-02

桡骨远端骨折(fractureofdistalradius)是指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的骨折,发生率较高,可见于不同年龄段,多伴有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损伤,伤情较多严重[1]。随着临床对桡骨远端骨折认识的日益深入,治疗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大体上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其中保守治疗方法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为主,但是这种方法对于不稳定型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经X片等检查并确诊,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共2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18~67岁,平均年龄为(40.8±5.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损伤12例,高空坠落伤5例;AO分型:A型6例,B型12例,C型7例。B组共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18~68岁,平均年龄为(41.1±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损伤12例,高空坠落伤6例;AO分型:A型5例,B型13例,C型6例。C组共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20~66岁,平均年龄为(41.3±5.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跌倒损伤7例,高空坠落伤4例;AO分型:A型4例,B型6例,C型5例。三组患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伤情、致伤原因及AO分型)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麻下掌侧入路,在骨折端腕屈肌腱处行5cm长度切口,并牵拉桡侧屈肌腱,游离保护神经,暴露旋前方肌并将其切除,C臂透视机下在桡骨远端骨折区打入克氏针,临时以手法复位,对于有骨缺损患者,取自体骨植入,选择适当T形钢板或解剖钢板,置于远端掌侧,以螺钉锁定,检查无误后,松止血带,冲洗切口、留置导管,闭合切口;术后定期对骨折区进行影像学检查,从术后第2d起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练习,1周后指导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B组采用外固定架外固定法,患者取平卧位,于掌骨背侧行2个切口,长度为0.5cm左右,打入长杆螺钉,再在桡骨下段行2个切口,打入的螺钉应穿过对侧,C臂透视机下进行骨折复位,适当调整螺钉方向,检查桡骨高度、掌倾角等复位情况,对于有骨缺损患者,取自体骨植入,完成复位后,闭合切口;术后抬高患肢,术后1d指导关节功能练习[2]。C组采用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法,前期操作同B组,入路时注意保护桡动脉,在骨折端下段打入克氏针,C臂透视机下进行骨折复位,确认无误后,取3枚克氏针,分别从桡骨茎突斜处、骨折端及近端骨折处桡侧进针,对应从骨折端尺侧出针,拔出临时克式针,予以石膏固定和绑带包扎。

1.3评价指标

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治疗前后桡骨掌倾角、桡骨高度等恢复情况,参照Dienst标准对患者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设定优、良、差3种评价标准,骨折解剖复位,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为优;接近解剖复位,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为良;骨折移位,关节活动受限,且伴有疼痛,为差[3]。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3软件包对已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骨折愈合时间和恢复情况分别以(x-±s)和n(%)表示,前者行t检验,后者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A组25例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1.3±2.8)周;B组24例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3.7±6.2)周;C组15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5.8±4.3)周。三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组>B组>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

表三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由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于桡骨远端所致,腕关节不稳,并多连接韧带损伤、断裂,基于该类型骨折应用解剖结构,临床治疗多在三柱理论指导下进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4]。目前临床采用的AO分型方法对手术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均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内固定方法还是外固定方法,均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对于较为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适用,这些治疗方法已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保守治疗[5]。张洪等[6]对8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优良率为85.7%,而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患者,优良率为78.3%,前者优于后者,可见手术治疗方案的日益成熟,也更具推广价值。本组研究中,采用钢板内固定法的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与采用外固定架外固定法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法的两组患者相比,前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达96.0%,而后两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7.5%、73.3%,上述三种固定法均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从总体情况来看,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及伴有骨缺损患者,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方案,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俊明,张光明,王建炜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2,13(5):1927-1929.

[2]周德杰,田军,徐军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2(6):481-486.

[3]T.Rolland,S.Boutroy,N.Vilayphiou.PoorTrabecularMicroarchitectureattheDistalRadiusinOlderMenwithIncreasedConcentrationof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TheStramboStudy[J].CalcifiedTissueInternational,2012,9(15):906.

[4]ErikHohmann,TracyHansen,KevinTetsworth.TreatmentofNeertypeIIfracturesofthelateralclavicleusingdistalradiuslockingplatescombinedwithTightRopeaugmentationofthecoraco-clavicularligaments[J].ArchivesofOrthopaedicandTraumaSurgery,2012,13(2):10.

[5]肖睿.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5,5(11):724-725.

[6]张洪,赵国梁,杨徐松.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10(3):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