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积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生殖道积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李博

李博

(黑龙江省医院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生殖道积血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身体明显恢复,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明显。结论:本病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故应教育家长注意青春期少女的性发育及月经情况。月经不来潮而有周期性腹痛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关键词】生殖道积血妇产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232-02

女性因生殖道先天性闭锁而引起的青春期后经血淤积于阴道,阴道腔弹性较大,可积聚大量血液。但如迁延未治,积血可向上扩展,先后形成子宫积血、输卵管积血,而后溢入腹腔[1]。最后输卵管因粘着闭锁而血液逐渐淤积并逐渐增大,形成形状不同的腹部包块。但少女腹痛大多数就治于外科,如外科医生不注意,常发生误诊误治。生殖道闭锁引起的积血并不罕见,为青春期值得注意的问题。早期诊断可即刻予以纠正,有的手术简单,效果良好,无损于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但如长期延误诊治,生殖道被淤积的经血、分泌物、脱落的内膜等充斥并逐月增加,挤压腔管壁,阻碍循环,受感染而发炎,可引起淤血、坏死,膨大的器官化脓,甚至溃破等严重后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4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年龄在15~2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18.5岁。

1.2治疗方法

1.2.1闭锁部位愈低愈好处理。对处女膜闭锁者可用空针在有波动的处女膜突出中央穿刺,抽出积血确诊后,向四周呈“X”形扩大伤口至阴道口边缘。切除多余的组织瓣,让积血自行排出,不须搽拭或灌洗阴道。以免增加感染机会。一般积血在数天内即可引流干净。只需保持外阴清洁,数日可愈。

1.2.2如系部分阴道缺如所致阴道积血,位置较高,治疗则较为困难。术前应仔细考虑手术计划。阴道缺如范围在2cm左右者,一般在尿道、膀胱与肛门直肠之间自下向上进行分离,不致引起邻近器官损伤。但如阴道缺如较长,分离手术造成器官损伤的概率即大大增高[2]。常常在到达积血之前即穿入直肠。为避免发生上述损伤,很多学者建议做剖腹手术,清晰暴露整个盆腔,在腹部手术组的导引下,阴道手术组自下而上,渐次进行分离闭锁组织,直至积血得以自下排出为止。

1.2.3阴道大部缺如,仅有极小段的阴道,紧密连接宫颈。这类病例在很早期就发生宫腔积血及输卵管积血,大多在卵巢表面已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处理最为困难的病例莫过于阴道全部缺如、宫颈呈实性组织,必须首先切开增大的子宫前壁,将积血排出。再通过探针的引导,在宫颈组织内做一人工腔道,与来自下方的人工阴道腔穴相连,以利于日后经血的引流。

1.2.4阴道、宫颈均缺如的病例,考虑到即使保留功能子宫,但缺乏子宫峡部或宫颈,日后生育的可能性极小。何况输卵管受积血影响,其黏膜功能亦可能受损。为此宜将此预后向患者及其亲属解释清楚,建议做子宫切除手术。

1.2.5积血引流后,为防止人工腔穴的挛缩,保证经血的引流畅通,在积血引流手术1周后,积血基本排尽,再按照阴道成形术的要求进行处理。

1.2.6如积血继发感染,应加强全身抗感染及局部低压灌洗,一面抗炎,一面任生殖道腔壁血循恢复后自然修复,不必过分予以干扰。严密观察,加强支持治疗,保持引流通畅,年轻患者再生力强,常可获良好效果。

2结果

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身体明显恢复,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明显。

3讨论

畸形主要是由于胎儿发育期苗勒管融合不全、阴道板腔化不完全或实质的阴道板组织部分保持和尿生殖窦未能开孔而致闭锁。此外,尚可有残角子宫无外通管口而积血等。可在盆腔内形成多种形态的包块,引起鉴别困难,如不警惕,常致误诊误治。

医生对少女腹痛及下腹包块,应首先排除生殖道畸形、闭锁及妊娠。单纯处女膜无孔,可由鼓出的无孔处女膜中央,向积血膨大的阴道内穿刺,吸出陈旧血液即确诊[3]。如为高位子宫输卵管积血则诊断较为困难,由于积血位置较高,肛腹诊可能触不到囊性包块。须于非经期作B超检查或腹腔镜检查方可确诊,并可与先天性肿瘤鉴别。

阴道斜隔的阴道积血所致的囊性包块其形状与张力均不规则,上界达阴道穹窿之上;而阴道囊肿则来自中肾管残余。中肾管遗迹穿行于阴道前外侧壁达阴道的最远端。如有部分不完全退化,囊性扩张而形成囊肿,为最常见的阴道肿块。一般位于阴道上段的前侧壁,或侧壁,囊肿大小不一,直径多为2~5cm,常为单发,呈卵圆形,张力均匀,界限清晰,两者易于鉴别。一旦确诊为生殖道先天畸形所致的高位阴道积血或阴道子宫积血,在手术处理前必须行静脉肾盂造影,排除盆腔肾等泌尿道畸形,以免手术中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2.

[2]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

[3]冯秀银,许玉阁.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