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谭辉迟

谭辉迟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四川成都6100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敢问,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让学生乐问,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让学生善问,在数学实践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观念: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只注重学习的结果。所以,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而不善于思索和质疑。另外,有的教师问题设计不当,不是过于复杂就是过于繁琐,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②学生心理: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所以他们总是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教师的不满,因而时常产生自卑、畏惧心理,这些心理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③学生缺乏提问技能,不会提问。有些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表现为想问却不会问,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词不达意,缺乏一定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注重学生双基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师重视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调查中发现,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弊端还是以“牵”着学生一步步走进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教师自身做起。作为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思维的空间。

2.学生加强双基训练,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因此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生所需的知识,同时又拓展课外,从生活出发,做好课外延伸,努力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经验积淀之后,问题意识的产生方有可能。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质疑”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点。“质疑”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形式。

3.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主人。其次,要珍惜学生的新发现和新思路,即使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和提问,都要对其乐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表扬。

例如:我在教学完“十几减七“新课准备总结解法时,突然有名学生发问:“老师,16-7,6不够减7,我先用7-6=1,再用10-1=9,所以16-7=9,这样可以吗?”我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愣了,很快,我表扬他独到见解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题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善于提出问题的情态。

4.理论和生活融合,提出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在教学时要充分地把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要鼓励学生吧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查找、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奇先导,使学生产生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问题意思“中发展提高和自立自强,从而到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