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郑手法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郑手法治疗

吕莹盈

吕莹盈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本文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资料进行检索、整理、总结,客观反映郑氏经验穴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独特之处,郑氏按摩手法结合电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郑氏按摩手法

前言

颈椎是连接头颅和躯体的枢纽,其支撑力很强大,支撑头部的重量。为了适应视器的功能需要,颈椎活动相对灵活且范围较大。然而长期伏案低头致使颈椎结构退行性改变提前,颈椎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失去平衡,颈椎病易发和高发。

1颈部解剖结构

颈椎相对胸腰椎较细小,颈椎前方有颈总动脉、颈总静脉和气食道,后方有脊髓等重要器官通过。椎动脉,共有5段组成:第1段,由第2横突孔到第六横突孔段组成;第2段指椎动脉从枢椎横突穿出后横行向外的一段;第3段为寰椎段,由枢椎外段向上弯曲走行,再上行至寰椎横突孔。第4段为枕骨大孔段,自第3段上端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上行至枕骨大孔部分。第五段为颅内段,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一段。通常情况下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管径大小不等,且左椎动脉较右椎动脉粗。

2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分型主要有五种,分别是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分型,其最主要的病因是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引起椎间孔变窄,对椎孔内的椎动脉造成牵扯、压迫、扭曲等,从而表现为头枕部疼痛、颈部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引起致眩晕,恶心,头痛及视力减退、耳鸣、耳聋,甚至有头晕发作而突然摔倒。同时,还可有记忆力减退、健忘、寐差且多梦、易惊等伴随症状。

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有如下八点诊断要点:①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②长期伏案工作者;③头痛、眩晕;或伴猝倒史;或伴有颈肩、枕部痛;④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⑤可有耳鸣、听力障碍;⑥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⑦影像学检查:张口位可见齿状突错位;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弓;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处看到突出的骨赘。双斜位可见上下椎间孔比较有变小。⑧TCD检查可发现血流障碍。

4.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4.1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机理

按摩手法治疗疾病,早有资料记载,如《素问.血气行志》中提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髎药”。《素问.举痛论》认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故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温养筋脉的局部作用及调和气血的全身作用来产生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应。按摩通过补虚去实,去除病因,疏通经络,从本质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4.2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医学作用机理

(1)适宜的手法可帮助减少椎间盘内压,消除或减轻颈椎滑脱;加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解除对椎动脉、神经的压迫,减轻对椎间组织的刺激和压迫。(2)通过对头颈部按摩,头皮神经末梢受到良好刺激,帮助调节头皮内血管和颈椎的感受器,加快头颈部血液循环以及利于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得到良好的改观。(3)按摩手法通过活血行气,舒筋活络的效应,减少血液粘稠性,改观血液聚集,加速血液循环,致使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晕症状缓解。

5郑氏经验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郑氏按摩手法与郑氏伤科经验穴均系成都体育学院已故著名骨伤专家、武术家郑怀贤教授结合其毕生的临床经验的总结。郑氏按摩手法共有抚摩、揉、捏、揉捏、推按、摇晃、叩击、按压等按摩手法13种,以轻缓柔和、舒适深透、疗效独到为特点,强调辨证施法,以病证合参。郑氏经验穴共有55个(单侧),其所在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多在肌束之间,或肌肉与肌腱交接处,或肌肉起止点,或神经干和神经分支出没的部位,或骨的内外边缘等,其中有的虽不在十四经脉所过之处,但具有共同的解剖学特征。

按摩、电针郑氏经验穴可以达到刺激邻近神经,有效抑制周围神经的兴奋,并可以促使神经传递递质,起到止痛作用。郑氏经验穴在电针作用下刺激神经,伴行神经四周的动、静脉血管扩张,局部血供改善,炎性反应物质得到很好的代谢,最终消除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水肿,减缓椎动脉压迫或刺激,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头脑部供血供氧。

因此,郑氏经验穴的按摩和针刺通过疏通局部经络,具有舒筋活络、通畅血脉等作用,从而达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解痉止晕的效果为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6.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

[3]王慧玲,王卫国.针灸联合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2):164-165.

[4]曾姿霈,苏美意,范德辉.近1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02):200-203.

[5]侯乐荣,解勇,等.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6-148,15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