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背景、思路、目标和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背景、思路、目标和建议

陈永国李宗祥

陈永国ChenYongguo;李宗祥LiZongxiang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91;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石家庄050091)

(InstituteofEconomics,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Shijiazhuang050091,China;

SchoolofAccounting,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Shijiazhuang050091,China)

摘要:“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指既符合河北省情与长远发展目标,又满足城镇化一般规律和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化模式。在梳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分析河北传统城镇化对建设沿海强省制约的背景下,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主要思路、目标和对策建议。

Abstract:‘UrbanizationpathwithHeBeicharacteristics’isapatternofurbanization,whichaccordswithHebei’situationandaimsoflongdevelop,meetswiththegenerallawsofurbanizationandgoeswiththetrendsofworldurbanization.Thisarticlesumsupthemaintrendsofworldurbanizationandanalysestherepresentationthatthetraditionurbanizationrestrictstheconstructingpowerfulprovincewithcoast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Moreover,thisarticleputsforwardthoughts、aimsandsuggestionsoftakinganurbanizationpathwithHeBeicharacteristicsunderthetutorof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

关键词:河北特色城镇化;背景;思路;目标;建议

Keywords:urbanizationpathwithHebeicharacteristics;backgrounds;thoughts;aims;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20-03

0引言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健康发展,河北省城镇化由“重速度轻质量”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阶段转变。在此新阶段,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如何将“三年大变样”向纵深推进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都使河北省的城镇化面临许多新要求、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挑战,这些新特点迫使我省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思路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即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

“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指既符合河北省情与长远发展目标,又满足城镇化一般规律和顺应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化模式。河北省城镇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从国家层面看,环渤海城市群将是继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后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由于形成增长极对城镇有着特定要求,因而落实该战略需要河北的城镇化道路有特色,以特色来推动第三极的更好更快发展;从地理位置看,河北内环京津,其中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动向对河北的影响不同于其他一般城市的影响;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河北是全国唯一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从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多年都位列全国后十位,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影响非常突出。

1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背景

1.1世界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1.1.1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传统城市化在增长理论的指导下,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了市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对立的局面,如传统城市化的发源地-欧洲的许多大城市每年都会下称之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城市已成为高速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公害”的牺牲品。当前世界城市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进行,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市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局面。[1]

1.1.2追求目标是生活更美好

传统城市化追求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世界城市化强调城市“宜居性”,如在2008年世界“最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伦敦、纽约、东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在排行榜10名以后,这反映出当前世界城市化已从速度和规模的追求,转变为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和提升竞争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成为城市追求的新目标。

1.1.3发展路径是非线性

传统城市化走的是线性发展道路,通过“摊大饼”的扩张方式,由市中心向效区的逐渐发展过渡。当前世界城市化在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走的是非线性发展道路,城市化与郊区化并存。

1.1.4城市间的关系是追求共赢

传统城市化中的城市之间关系比较疏远和充满恶性竞争,当前世界城市化则强调协调城市之间,通过发展城市群来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1.1.5重点产业向服务业转变

传统城市化强调城市中工业的大发展,服务业更多的是为工业“服务”的产业,当前世界城市化则将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并重,有些城市甚至是“工业”为“服务业”提供服务。

1.2传统城镇化对河北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河北省提出“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传统城镇化对这一奋斗目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资源粗放利用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分散的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2],这一过程都要以资源的利用为前提。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来看河北省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河北省全省城镇人均占地达171.88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80~120平方米的标准。在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拟定的河北省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867.1万亩,到2007年已达到2672.8万亩,新的规划期内只有194.3万亩,年均不到15万亩,而近几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年均约25万亩。因此,土地粗放利用导致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供需缺口非常大。

1.2.2城乡失衡发展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城镇化的本意是打破城乡之间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但在实践中,河北省城乡分割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发展仍未进入良性互动轨道。到2008年,河北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超过8600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另外,城乡失衡发展还表现在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1.2.3城镇化质量较低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在21世纪开始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全面、激烈和复杂,城市作为一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城市的发展质量正日益成为体现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河北省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在对289个城市、374个县级市进行统计分析的“2009中国城市分十一类优势排行榜”中,河北省城市排名靠前的相对较少,仅有“秦皇岛”入选“十佳宜游城市”、保定入选“城市十佳诚信政府”、迁安和任丘进入县级市综合竞争力前30名,而在创新、国际化、投资环境、宜居等城市排行榜均排名靠后,从而使得河北省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居第13位,在沿海省份中排名倒数第3。

3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目标

3.1思路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升对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繁荣经济,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美化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的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

3.2目标

城镇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三个子系统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河北特色城镇化不是追求某一子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追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其目标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人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3]

3.2.1社会目标:和谐

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在教育、医疗、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高;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3.2.2经济目标:高效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建立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快速高效的政府服务;提高交通设施的效用;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容积率高的工业园区。

3.2.3环境目标:友好

城市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实行清洁生产;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矿物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鼓励居民低碳消费。

4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对策建议

4.1建设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大中城市,提高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实力

目前,河北省城市在容纳劳动力转移、资源能源的供应、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任务都非常艰巨。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5500美元以下时,大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是最理想的。因此,通过开发天空和地下空间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改造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经济发展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经济等手段,建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强的大中城市,是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4.2通过创新,夯实产业根基,提高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能力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要推进河北特色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推进城市产业发展的根基转移到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即通过创新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就业,通过就业的增加来加快特色城镇化。河北省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省会石家庄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省会城市中也仅排第23名。今后河北省各个城市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做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创新。

4.3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提高特色城镇化的竞争力

“数字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建立城市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数字化城市排水系统和电子政务等手段,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提供决策支持。二是通过为信息产业提供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来推动城市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为本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平台,从而为整体上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建立网上博物馆、远程诊断、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市民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4.4推进城市群建设,创新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今后河北省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思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京津城市群、冀东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以曹妃甸港城、黄骅港城、秦皇岛港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沿海城市带。在城市群内部,重点促进各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衔接,实现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等的一体化,形成结构有序、整体优化、密切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4.5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关怀弱势群体,提高特色城镇化的文化软实力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一个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有良好的城市形象。河北省的城市形象设计应与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相呼应,既要满足城市精英们的需要,也要照顾城市中诸如外来农民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可以说,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反映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规划和建设既要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又必须挖掘和保护我省不同城市间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省会石家庄要通过保护白佛口村文化遗址等方式来消除“石家庄无历史”的偏见。

4.6加快行政区划改革,完善城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化发展,许多省份都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而河北省这方面的改革十分缓慢。截止目前,地级市数量少、管理幅度大,在县级行政单位中,县级市数量与县的数量之比,仅是江苏的20%、山东的40%,这种城镇体系导致河北省城镇的集聚效应不强。今后需要加快行政区划改革,扩大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大幅度撤并县乡镇的数量,从而通过完善城镇体系来推进特色城镇化发展。

4.7注重精明增长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管理效能

传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常高昂。为了解决这一顽症,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GrowthAmerica),并确定了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新理念。河北省的特色城镇化应结合省情,发挥后发优势,在城市管理思路上注重精明增长理念的应用;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这是提升全省城市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4.8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

交通拥挤、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等“城市病”是推进特色城镇化的重要障碍。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这是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不可能是一种孤岛式的、与农周围农村不发生关系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农村越落后,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大,反之,城市周围的农村越发达,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小。因此,通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燃气和公交等措施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可以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

————————————

参考文献:

[1]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4):25-30。

[2]李相然:《城市化与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0。

[3]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6-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资助项目(200903022)。

作者简介:陈永国(972-),男,甘肃定西人,副研究员。李宗祥(1972-),男,河北定州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