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郭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郭慧

郭慧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这些心理情况,找到针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的将这100例艾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将这两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是存在不良的情况,针对每个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心理特征;护理措施

艾滋病是由人体内T细胞的破坏引起的,对导致缺陷的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致病性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于艾滋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力,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性反应,所以疾病很长,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年上升,目前部分地区已成为威胁公共卫生,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质量的重大传染病疾病。但是这种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不但给病人带来痛苦,还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的将这100例艾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30.48±5.97)岁;根据传播途径分为经性接触传播患者30例,经血液传播患者10例,经性乱传播患者10例,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14例子,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31.03±6.24)岁;根据传播途径分为经性接触传播患者28例,经血液传播患者11例,经性乱传播患者11例,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13例子,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对比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常规对症护理,引导并监督患者用药。

观察组(针对性护理):依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为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人员应该用那种亲切的语气和态度与病人沟通,耐心的倾听病人抱怨,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应保持与病人的眼神接触,使病人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依赖。

(2)护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保护患者的隐私,开展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根据认知疾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艾滋病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敢于面对疾病,知情患者乐于接受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患者被告知通过自我调节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给予病人的关心和鼓励,缓解病人的内心压力;鼓励亲友与患者沟通,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疾病治疗的信心[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本次研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差.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由患者答卷,满分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处理

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用SPS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具优势,P<0.05。观察组SAS评分为35.07±6.48,SDS评分32.08±5.43,护理满意度评分90.47±6.93,对照组SAS评分41.48±8.04,SDS评分47.08±7.94,护理满意度评分80.47±4.73。

3讨论

临床医务人员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发现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患者极易产生因患病而死亡的恐惧,引起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同时由于输血感染患者容易产生怨恨情绪,甚至逆向心理。此外,该病会使得患者心理更加敏感,出现自卑心理,可同时降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心[3]。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艾滋病防治措施,该病的死亡率较高。由于艾滋病的病因比较特殊,病人极易出现自卑心理,一般护理人员缺乏与病人的沟通,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较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十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注意和缓解艾滋病患者的焦虑,孤独,自卑,甚至自闭症,痛苦,悲观,偏执怀疑和愤怒冲动的恐惧心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激动的心情。艾滋病不仅是一个“治愈”一词,也是一个“防范”一词,而如何控制人群的心理问题,对于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进行个性化咨询,进行情绪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发挥作用[5]。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比如在人口比较多的城市,大肆倡导使用避孕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治疗,去普及艾滋病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婧,汪德清,蒋双阳,胡春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J/OL].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078..

[2]李丽梅.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蛇志,2017,29(01):64-65.

[3]王梅.艾滋病患者心理特点及临床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1+183.

[4]吴冬玲,刘小冬,熊号峰,伦文辉.人文关怀护理在HIV新发感染患者心理特征反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9):140-142.

[5]洪音,刘雨莹,何昊,闫怡欣,程文惠.艾滋病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2):455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