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0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0例报告

陆文祥1朱兰然

陆文祥1朱兰然2(云南省绿春县人民医院外二科662599)

【摘要】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超过2周骨折周围即有大量的纤维骨痂生长,手法复位较困难。本文依据我科室于2008年8月-2013年8月收住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30例,均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后早期给予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关键词】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16-01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肘部疾病。多发于5-10岁的儿童。由于多数患儿因高能量外伤所致,其骨折情况较为复杂,如治疗不当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所选患儿共30例均来自我科于2008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完全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0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8岁。伤后至入院治疗时间2-3周。全部患儿均为暴力所致的闭合性骨折,其中伸直型26例,屈曲型4例,且均为院外外固定失败后入院接受治疗。

1.2手术方法年长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年幼儿采用全麻。选肘后正中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两侧适当游离皮瓣至内外髁处,显露并游离保护好尺神经。纵形劈开肱三头肌,以拉沟向内外侧分别牵拉肱三头肌,骨剥器剥离,暴露骨折端,切开骨膜,尽量保持骨膜的完整。给予清除纤维骨痂,矫正畸形。骨折复位,以复位钳临时固定。

选用直径为1.5-2mm的克氏针,首先将1枚克氏针从外侧髁穿入,方向与肱骨干纵轴成45度角,之后将另1枚克氏针从内侧髁穿入,2枚克氏针分别穿过骨折线并稍穿过对侧骨皮质。活动肘关节骨折断端稳定,将克氏末端剪断弯曲留于皮外。逐层缝合切口。无菌纱布包扎。

用石膏托外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感染。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肢功能障碍降到最低限度。

2结果本组30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5个月。全部患儿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骨折移位,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参照陈松林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本组30例患儿,优8例,良19例,差3例。

3讨论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肘部疾病。肱骨髁上骨折按骨折程度分为:无移位型骨折、骨折部分移位但后侧皮质保持连续、完全移位型。根据暴力的不同和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2]。完全移位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超过2周骨折周围即有大量的纤维骨痂生长,患儿局部疼痛减轻,但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手法复位较困难,必须尽早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用石膏托外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虽可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但其创伤大,血运遭到破坏很容易导致关节囊挛缩,瘢痕粘连,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尤其是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关节周围肌肉挛缩瘢痕粘连,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困难。本组研究的30例患儿,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主要形式是肌肉收缩锻炼,包括用力握拳,充分伸直5指,屈伸腕关节等,1周后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等运动。2周拆除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锻炼。首先医务人员帮助患儿行肘关节的被动屈伸,并鼓励患儿多进行主动锻炼。屈伸活动应保持每日5-10次,每次20-30下。3周拨出克氏针后,让患儿坐床头、桌旁,上臂平放床头、桌上,健侧手平放于患肢手腕部,用力逐渐向下压,然后再屈曲向上,反复进行,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通过术后分阶段的康复功能锻炼,30例患儿随访,8例肘关节功能恢复优,19例良,3例患儿因年幼儿,4-5岁,主动训练差,强力的被动训练使患儿产生恐惧心里而影响康复效果。

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完全移位型超过5-6周,手术目的是使其达到功能位,关节恢复便有困难。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2-3周患儿,手术后只要早期分阶段的康复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1]瞿卫华.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2月.第三期.P44.[2]吴在得.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