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浅析

/ 2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浅析

李北生

李北生(广西岑溪市中医医院广西岑溪543200)

【中图分类号】R24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420-02

明?万历己亥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中《伤寒例第三》有内容不见于《伤寒论》其他版本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1]其内容大致为二十四节气配十二月节、月中和二十四山方位图。《内经》中未采用同类论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二十四气的升降浮沉作过一番解释,也有差强人意的地方。笔者认为:此二十四山方位图反映了古人的人体层次观念,并依据汉?许叔重《说文解字》[2]中各字的解释,做一番解读如下:

“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等二十四字实为地支十二月加四季加四方加四卦。十二月言明时序,四季以时的特征加以概括,四方为地方的特色,四卦表明物的特点。《素问?六元纪大论》:“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四方是地势决定的时序。四卦是四隅之物的偏性,是物本身的时序。按时序体现方位的图表,移为医学之用,合乎“天人相应”的寓意。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但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变化情况,内经中仅以春夏秋冬四字概括,而此图表有阴阳学说的内容。关于阴气有“乙:阴气尚强;巳:阴气巳藏;丙:阴气初起;午:阴气午逆;申:阴气成体自申束;壬:阴极阳生;寅:阴尚强”。是以丙壬为界,阴气丙起、午逆、申成体、壬极,寅、乙尚强、巳藏。关于阳气有“甲:阳气萌动;辰:阳气动;巳:阳气巳出;午:阳冒地而出;戌:阳气微;壬:阴极阳生;子:阳气动;寅: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是以丙壬为界线,庚为节点:阳气丙将亏、午冒地而出、戌微,壬生、子动、寅去黄泉、甲萌、辰动、巳出。故阴阳本乎同一体而有二名,《说文》时代阴阳学说体现了朴素的科学观。

许慎在《说文》中言:“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可知“万”有“木”意,试看二十四字所描述万物的变化:卯:万物冒地而出;辰:物皆生;巳:万物见成文章;丙:万物成炳然;丁:万物皆丁实;庚:万物庚庚有实也;酉:万物已入;辛:万物成而孰;戌: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乾:物之达;子:万物滋人以为称;丑: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简而言之是:卯出、辰生、巳见、丙成、丁实、庚有实、酉已入、辛熟、戌毕成入地、乾达、子滋、丑动。则从卯至丑,反映了植物生长化收藏的生长发育形象。《内经》屡言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类比于季节的春夏秋冬;此图对生长发育形象却有更为具体的归类。

再看有关人的生长发育的描述: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裹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属皆从亥。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壬: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古文子从象发也。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丑: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寅:髌也。髌寅于下也;申:吏餔时听事申旦政也;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自亥之乾,自胚胎至出世,从动手到申政以及达于物,好一幅人的简史。人为万物之灵,从此图中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相应的和谐特点。

以上从阴阳学说、植物生长的特点、人的发育生长过程来看,此图具有周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在现代医学中,细胞周期和个体的生长发育(胚胎学和组织学)有着类似特点。

以细胞分裂增殖为中心的细胞学中,细胞有丝分裂各期从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到末期,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同样地具有周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从细胞分化来看,受精卵卵裂进行到一定时间细胞增多,形成囊胚。再到形成原肠胚。具有了原肠腔和内、中、外三个胚层。这三个胚层继续发育,经过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幼体。其中:

内胚层:形成消化道(咽、食道、胃、肠等)和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等)的上皮,肺、肝、胰和咽部分衍生的腺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胸腺等)以及泌尿系统的膀胱、尿道和附属腺体的上皮等。(艮~巳)

中胚层:主要形成各种肌肉、骨胳、结缔组织以及皮肤的真皮,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排泄系统(肾和膀胱)、生殖系统(生殖腺、生殖管道及附腺等)、气管和消化道的管壁、体腔膜等。(丙~酉)

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的各个器官,包括脑、脊髓和神经、眼的网膜、虹膜上皮、内耳上皮、以及皮肤的表皮和皮肤的附属结构。(辛~丑)

由此可见,由胚胎学开始,从组织学的特点对人体部位和脏腑进行分类,是现代医学特征所在。依据《说文》对人体部位划分:寅(髌)、甲(头)、乙(颈)、丙(肩)、丁(心)、庚(脐)、辛(股)、壬(胫)、癸(足)、子(发)、丑(手)。是以天干为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而地支的分类不全,不可考。现代医学外科的局部解剖学的论述中,可见上述部位有着相同的层次结构。以层次为基础,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如果以粘膜层和神经结构之中间的管壁、体腔为节点,就可以得出在二十四山方位图以坤卦为中点、艮为起点、丑为终点的人体粗略层次,粗略对应了头颅及五官(外胚层)、颈胸腹部(内胚层)和脊柱四肢(中胚层)。传统的与现代的医学在器官层面不怎么吻合,但从局部解剖来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

传统的与现代的医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无二致的,因此可以从组织层次来进行归类。《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揆度者,度病之深浅也。”[3]可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实际上是对《伤寒论》论述人体层次结构的补充,有着深远的意义。《神农本草经?序例》所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便有着艮始丑终的内、外、中胚层分化组织的轮廓。汉朝人对人体部位划分法,是否在发病学上有参考意义,还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李顺保编著.伤寒论版本大全.第1版.北京:学宛出版社,2001,401.

[2]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63,308-314.

[3]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