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科技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浅议——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杰出科技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浅议——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罗雪英

罗雪英

[摘要]本文围绕钱学森教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分类管理,抓好领头羊”“大学校长选拔”“博士生研究生培养”“去除大学行政化”和“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五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杰出人才高校改革对策

一、分类管理,抓好“领头羊”

当前,我国各个大学都在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2010-2012年)》,结合钱老对教育的进言开展热烈讨论,纷纷提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新办学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奋斗目标的建议和规划举措。对此,笔者认为,“世界一流”“现代大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集合体,包括现代大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开放的办学模式、自由的科学研究以及城市交通、人居环境、社会学术氛围等,把每一所大学都办成世界一流现代大学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从财力上来说,“世界一流”这个定语恐怕只有少数大学可做这样的梦想,按照法规条文GDP(国内生产总值)4%标准的财政投入,未来十年之内每年投入也就是1.6万亿元至4万亿人民币之间,而教育事业是一个整体,国家教育投资不可能全部由高校享用。因此,各个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实力及所处的环境、地位和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

笔者认为,国家管理高校时,应把住宏观、管好微观、分类指导、重点突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抓大放小”。国家可以在全国二千多所高校中精选十所左右综合性名牌大学建设成研究型大学。这些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员选拔。研究型大学要从全国几十万所中学中选择两百余所有条件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中学作为重点示范。可以根据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要求自主出题、自主招生。对于那些确实具有优异研究特质的潜在人才,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接受重点培养,承担科研重担。

(二)教学方法。凡属研究型大学,国家要授予其办学自主权,或引进或自编赶超世界科技潮流的新教材,采用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专家引导法、头脑风暴法、社会调查法、科学实验法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异向思维和动脑动手自主科研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专业设置。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应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和开放性的特质。所谓基础性,是指学科专业设置应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学科分类目录,包括数学、逻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化学、生命科学等。总之,应尽量做到知识面宽广、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所谓综合性,是指开设的专业应增设学科发展中出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而前沿性是指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预知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开放性是指在现有基础上开创别人所不具有的专业设置,其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共管。

(四)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上,“领头羊”大学应以质量取胜,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既要把握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动态,预测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前景以及科研实力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凡被国家确定为研究型大学,应以五年为期限完成“三个一工程”,即获得一项以上具有世界重要影响或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拿到一项以上为世界科技教育界公认的科学大奖;产生一位以上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或教育家,并在世界著名的学术团体担任要职。

二、磷选卓越人才担任校长

大学办学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校长的选择。因为校长的人品道德、学术威望、战略眼光、决策水平和指挥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综观近百年我国大学发展历史,但凡一个受人称道与尊敬的大学校长,必然具有以下素质:有长期从教经历,深谙教育规律;知识底蕴深厚,学术造诣出众;眼光敏锐,深思熟虑;决策科学,果敢决断;广纳诤言,民主开明;严于律己,求真务实;意志坚定,不屈不挠。

无数事实证明,校长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遴选出一个合格称职的大学校长,决非易事。所以,大学校长的选拔不能单靠组织人事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闭门造车,必须通过群众路线,在广袤的国土上,在优秀的国人中去寻人品道德、学术威望、战略眼光、决策水平都堪任大学校长的学术权威人士担任。笔者认为,国家在遴选校长时,不能用选拔党政干部的那套办法管理大学校长,应该把政策的原则性和实施的灵活性相结合,因人而异,因学校而异。只有以其品德能力和学术影响为选人用人的第一原则,才能遴选出优秀卓越的“掌舵人”,才能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真正办好。

三、大力改革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博士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必须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然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有些学者所称的“滥”。如,博士生教育的学位点设置门槛降低,博士生导师群体构成存在严重不足,博士生入学门槛也过于宽松等。如何整顿博士研究生教育秩序,笔者提出“砍、收、强、变、严”五项建议。

(一)“砍”——充芜取精,去伪存真。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提出一个建议,主张双“砍”:将现有博士教育学位点和招生人数都砍掉一半。笔者认同这一说法,只有将博士园中荒芜杂草清除,优秀人才方能大批茁壮成长。

(二)“收”——收回审批主办权、集中管理。鉴于目前博士学位点存在诸多滥乱无序的问题,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办公室严格整顿验收,将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改由学位办直接管理,所在地区和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只有支援协办权力,随时接受国务院学位办的监督检查。

(三)“强”——根据目前博士学位点设置的情况来看,有必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保留和发展农林、水产、地矿以及工程机械等应用专业学科学位点,努力提高通识型和应用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质量水平,以适应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变”——变革招生录取方式,注重能力水平测试。博士生人才选拔可以尝试降低笔试所占的份量,增加科研项目考核份量,甚至可以完全采用科研项目考核的方式,即由本专业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主持考核讨论,由考生阐述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的尖端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发展动态,最后将考核结果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真正为国选才。

(五)“严”——严格章程,照章办事。在考核工作中要像大庆人那样,做到“三老四严”: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肃作风、严明纪律、严谨办事、严格管理。总之,博士生是我国精英人才教育的主体,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力改当前一些大学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良作风,把博士研究生教育办成真正的精英培育。

四、去除行政化,还大学“科学殿堂”的原貌

所谓大学行政化,就是用政府机关模式管理大学,用管理公务员的操作方式管理大学教职工。大学行政化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化使得大学职能部门蜕变为机关衙门,为师生员工办实事的职责都全然蜕变,机关化、衙门化的风气盛行。长此以往,大学学府纷争将日益增多,矛盾更加突出,严重者以至离心离德,秩序混乱。笔者认为,大学去行政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建立服务行政管理。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进而服务社会,大学管理就需要建立一种服务的理念,建构一种服务行政,从而走出大学行政化的泥潭。第二,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只有取消级别,才能让大学归大学,让学术归学术。第三,加强学校内部章程建设。第四,实现教授治学、职工治校的管理方式。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机构,应当实行不同于政府、企业的管理方式,它应以学者、职工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广大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术取向回归大学。

五、扩大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一种由封闭独立走向开放交流的发展趋势,诸多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和研究型综合大学,纷纷走出象牙塔,扩大与社会的联系。许多知名公司、企业也纷纷将其触角伸向大学,在大学校园内安营扎寨,搞联合办学与合作开发。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够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各级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工作水平。总之,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均存在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因此,这就需要当事者有正确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和驾驶潮流的能力与技巧。加强和扩大社会联系,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迎着潮流,战胜困难,开创新局。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科学家。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大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每所大学尤其是研究型综合大学,必须在保证教育质量前提下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脚踏实地地努力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2)》,以培养出更多的杰出科技人才,告慰钱学森教授等科学大师们的在天之灵。

注:

[1]新华网.http://news.xubgyabet.cin/politics/2010-05/05/c-1273985.htm

[2]资料来源:中广网.2011.7.3,每周文摘.2011.7.8,2版转载.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11105

(责任编辑陈佑清)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院“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2013BZZ27)”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