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夹层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多层螺旋CT对夹层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叶君芬

叶君芬(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浙江温岭317523)

【中图分类号】R5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35-02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病的特征性CT征象。结果CT诊断的直接征象为不同密度的真、假两腔及剥离的内膜瓣、钙化内移的内膜。结论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CT诊断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较常见,CT等无创性检查手段问世以前,诊断AD主要依靠血管造影。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每年发病率(10~20)/100万,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其发病48h内死亡率高达每小时1%。因此,迅速的临床识别和明确的诊断检查至关重要。对19例经临床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CT急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CT扫描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我院诊治的19例AD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40岁~67岁,平均年龄54.3岁。所有病例均有长期高血压和突发胸痛病史。其中3例向头颈部及下腹部放射。1例仅有胸闷不适,1例症状不明显。CT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螺旋CT扫描机检查,层厚、层距均为8mm,重建层厚2mm,螺距1~1.5。

1.2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螺旋多排全身CT机。扫描层厚10mm,螺距1.5。先平扫后增强,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以2.5~3.0ml/s的速度注入碘海醇100ml,扫描延迟时间为25s。视当时的扫描结果和病变累及的范围情况增加扫描层面和延迟动态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致肋膈角,根据病变范围和临床要求扫描范围可延续至盆腔,将原始数据传输致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2结果

CT平扫:本组19例均见病变部位的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100%),管径最大8cm,最小4.5cm。病变主动脉内真假两腔呈不同密度有10例(53%),其中真腔受压变窄或一侧变平9例,1例假腔包绕真腔呈向心性狭窄。主动脉内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影7例(33.3%)。主动脉内见有弧形或点状钙化3例(20%),但未显示破裂口。1例显示有胸腔积液。3.2CT增强扫描:本组19例(100%)均见病变主动脉不同密度双腔征象,两腔同时强化显影7例(33.3%),12例(66.6%)真腔先显影呈高密度,假腔延迟显影呈低密度。假腔多较大而真腔较小,假腔多位于真腔的左后侧。14例(80%)真假两腔之间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影。4例(20%)显示内膜钙化影内移。1例显示在假腔内有更低密度的充盈缺损,提示假腔内有血栓形成。5例(33.3%)可见内膜瓣破口在假腔侧呈尖角状突起,造影剂经内膜破口进入假腔出现云絮状密度增高影。8例三维成像显示病变全貌。

3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或剥脱性内膜血肿,非真正的肿瘤,是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形成的血肿所致。夹层血肿起源处的内膜撕裂为入口,多在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近端4cm以内,血肿向远端延伸可有一个继发撕裂形成再入口,导致真假两腔相通。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各种原因所致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病损或发育缺陷均为发病的病理基础,常见于高血压,马凡氏综合症,主动脉缩窄,妊娠,医源性损伤,外伤等[1]。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6例,另3例原因不明。根据DeBakey的分型方法[2],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3型。Ι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发生在升主动脉近端,夹层延伸至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Ⅱ型:夹层内膜撕裂起源升主动脉近端,终止于无名动脉以近,病变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夹层内膜撕裂口起源主动脉弓、降部交界处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向下延伸可达腹主动脉及分支。本组19例中,Ι型6例,Ⅱ型4例,Ⅲ型9例。CT扫描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有征象,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内膜撕裂口大小不同,病程长短不同,“双腔征”CT表现也不尽相同。在一般情况下,病变部位越广泛,假腔越大,其形态视病变情况而异。CT平扫显示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仅有半数可以显示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密度不同的真腔和假腔。增强扫描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或假腔增强与排泄较真腔延迟,当显影的两腔被一个薄的间隔隔开或两腔显影的时间和速度不同,则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表现。如果病变时间长,假腔内血块机化,虽仍可见“双腔征”,但增强时见不到假腔内强化显影。剥离的主动脉内膜瓣片表现为线状或弧线状的低密度影,多为平或弯曲突向假腔,其行走和形态较为多变。本组3例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内移。有学者认为钙化内膜向内移位与主动脉外缘距离>5mm可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破裂口在薄层增强扫描中常可见到,其表现为内膜的中断,呈尖角样突起。三维成像能全面观察主动脉的情况,可显示内膜钙化内移、撕裂的内膜瓣片及真假两腔,同时还可显示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并发症,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最具价值[4]。在鉴别诊断上,本病需与下列主动脉疾病鉴别:①主动脉瘤;②假性动脉瘤;③大动脉炎;④主动脉硬化。以上病变均无双腔影。假性动脉瘤的假腔若能显示常窄小、不规则、无完整壁。厚度鉴别是不可靠,陈剑魂等认为动脉腔内有无变形和钙化内膜有无内移是鉴别要点[5]。

综上所述,CT扫描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无创伤、诊断准确等优点能准确诊断典型性急性主动脉夹层,对不典型性急性主动脉夹层也有重要CT征象。可为临床急诊急救争取宝贵时间。因此CT扫描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祖望,周康荣,王滨,等.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283.

[2]DeBakeyME,McCollumCH,CrawfordES,etal.Dissectionanddissectinganeurysmsoftheaorta:twenty-yearfollow-upoffivehundredtwenty-sevenpatientstreatedsurgicall[J].Surgery,1982,92:1118-134.

[3]周康荣,唐敖荣,陈祖望,等.腹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53-255.

[4]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4-77.

[5]陈剑魂,谭理连,梁淑娴,等.主动脉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7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