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全国卷中的语言描述类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浅谈高中生物全国卷中的语言描述类问题

雷天强

四川省成都七中万达学校610000

摘要:对比生物四川卷,全国卷中语言描述类问题明显增多了,统计2016、2017两年全国卷6套试卷,有关问“为什么”的空有16处。为什么全国卷要设置较多的“为什么”?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时为什么得分率不高?回答这类问题应该有哪些必要的步骤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鄙人将通过一些事例分析解题步骤以及分享一些平时教学的做法和观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全国卷为什么语言描述

一、为何在全国卷中设置较多“为什么”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1)生命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3)“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4)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3.课程目标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什么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时常常得分率不高

我们对学生非选择题得分率较低原因分析时,很容易归结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但实际上,不仅仅是表达能力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要答出完整、准确的答案,需要在对基础知识、核心概念、认知体系进行有意注意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进行精加工和组织,最后表达出来。如右图所示。

三、回答“为什么”时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该空所考的具体考点。

2.该考点有哪些与本题有关的知识。

3.该题中有哪些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内容。

4.参考本空的分值,确定本空应有的要点,组织语言。

例:2017年全国III卷第31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

第(1)问分析步骤:1.考点:血糖调节过程;2.有关知识:胰岛素降低血糖,生理盐水作为对照;3.本题条件:小鼠已禁食一段时间,对A组与B、C、D三组处理不同之处是:生理盐水、胰岛素。A组小鼠血糖不会下降,不会出现反应迟钝、嗜睡,B、C、D三组小鼠血糖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会下降,若低于了正常水平,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4.综合分析,B、C、D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第(3)问分析步骤:1.考点:血糖调节的过程;2.有关知识:缓解低血糖症状的措施,胰高血糖素的功能。3.本题条件:根据第(2)问的分析缓解症状可以注射胰高血糖素,也可以直接注射葡萄糖。4.综合分析:题目要求解释机理,答案至少应该有两个要点:C组注射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提高血糖,D组注射葡萄糖直接就可以升高血糖。

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1.分析全国卷高考试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回答“为什么”时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清晰地复述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方法;(2)能够对重点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3)能够梳理出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并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4)能够比较并分析同类型知识之间的差异;(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此类题的答题步骤和学生答题时易出现的问题,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有:(1)让学生具备扎实的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2)让学生深刻理解应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3)让学生树立生命观念;(4)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5)让学生养成探究能力;(6)让学生具备生物学分析能力;(7)让学生习得科学理性的表达能力。

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具备这些能力:(1)重要概念辨析、生理过程描述、生命现象解释、基本技能应用;(2)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实验结果的判断分析;(3)构建各章节知识框架图、概念图;(4)围绕学习目标编制章节试题:重、混、错;(5)学生自主考后分析:理解记忆审题应用;(6)学习小组互助答疑:“谁错谁负责”1问2讲3编;(7)小组合作全员评分:基准级差小组循环+抽查;(8)共同问题集中梳理:教师的专业指导;(9)学习小组集体过关:考后100;(10)重点人头师生对话。

4.不放过各种形式的“为什么”:(1)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教师必先知道“为什么”;(2)教学研究中多多自问“为什么”;(3)用好全国卷中的“为什么”;(4)挖掘教材中的“为什么”;(5)从学生作业和考试暴露的问题中形成“为什么”;(6)让学生课后考后形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