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2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小儿2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体会

马丽娟

马丽娟(昆明市西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原云南云光发展有限公司医院)650114)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2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例面神经麻痹患儿进行分析,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以及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作测定。结果:2例患者治疗显效患者2例,占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前,所有患者的测定值明显与正常水平不符,在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测定值均有明显改善。有1例发生轻微恶心症状,未采取措施,1天后症状消失。结论: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法对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面神经麻痹;诊治体会【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27-02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贝尔)氏麻痹,主要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于成年人,小儿极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法皱眉,眼睑无法闭合,嘴歪眼斜、鼓腮漏气,甚至会流泪,出现听觉障碍,舌头发生味觉减退,引发唾液分泌障碍[1]。面神经麻痹是因急性非化脓性慢性中耳炎和乳突炎而引发,有时候也和局部发生病毒感染有关系,面部风寒也为面部神经麻痹的主要诱因。我科收治两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例1:患儿,女,3岁,发现口角歪斜三天入院。起病前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及受凉病史,无头痛及发热,无恶心呕吐。查体:神志清楚,伸舌左偏,口角向左歪斜,以哭时明显,伴有右侧耳后疼痛,右侧口角下垂,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右侧眼裂扩大,右侧眼睑不能闭合,鼓颊吹气时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食物留于右侧齿龈中,颈抵抗,心肺腹:(--),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血常规: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49%,淋巴细胞50%,单核细胞1%。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

例2:患儿,女,10岁,口角歪斜五天入院,既往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缓解期”病史,起病前有受凉史。查体:神情,左侧额纹消失不能邹额,蹙眉,左眼裂增宽,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下垂不明显,口角向右侧歪斜,笑时明显,鼓颊、吹气时漏气,食物留于左侧齿龈中,左侧耳后疼痛,颈软,心肺腹(-)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白细胞6.6×109/L,中性粒细胞52%淋巴细胞36%,单核细胞12%,腰穿检查脑脊液正常。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病学》面部神经麻痹症确诊。面神经麻痹发病急,但是因患儿无法自我表达,以及自我观察效果较差,在发病后父母才发现患儿在喂水、洗脸时,有眼裂变大,眼睑无法自然闭合,笔唇沟开始变浅,口角下垂,患侧眼睑无法闭合,表情肌瘫痪,泪腺异常分泌,眼睛流泪,无法皱眉,鼻沟变浅,舌头味觉退化等症状。

1.3治疗方法案例1治疗方法:给予复方丹参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病毒唑及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配合中药针灸治疗,住院二十天,症状缓解出院,一个月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案例2治疗方法:给予复方丹参,病毒唑,能量合剂及B族维生素配合中药针灸治疗,住院16天,症状缓解出院,一月后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中药治疗:在电针和推拿后,患侧耳后翳风穴处可使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其中包括防己10g、金银花20g、防风12g、薄荷12g、白芷10g、川芎8g、元胡10g、冰片10g。将所有重要研磨成粉,经加工至超微结构后,加入氮酮透皮剂调和,制作成外敷剂。每次敷贴时间5h左右,每日一次,7d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需间隔3d,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显效:患侧表情肌可随意施展动作,眼睑恢复正常,可自由闭眼,面部恢复正常,或者大部分恢复正常;有效:患侧表情肌障碍减轻,眼睑恢复,面部有部分好转,症状开始恢复;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未发生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迹象。

2结果2例患者治疗显效患者2例,占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见表1。

表1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后疗效对比

3讨论小儿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运动纤维病变后形成面瘫,病变部位于面神经核下部位。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感受寒冷等因素,导致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性水肿受压。小儿面神经麻痹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节段性脱髓鞘性变,临床表现大多为单侧,双侧较为罕见[2]。病侧表情肌瘫痪,眼脸无法闭合、鼓腮漏气、无法皱眉、嘴歪眼斜,甚至会伴有味觉退化、听觉改变、唾液分泌障碍等。经研究显示[3],经过电针对穴位形成刺激,表情肌能被动运动,也能够与穴位经络起到极佳的反应,雪旺氏细胞能够与表情肌结合为营养因子,肌肉含NGF成分增加,NGF逆流后,与细胞TrkA结合,使运转加快,能够让表情肌的NGFmRNA水平显著升高,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未实施针刺患者[4]。在发病5周后,能达到高峰期,营养和修复营养物质含量果断上升,受损神经在得到再生营养后,能够促进修复。也有相关研究显示[5],电针能使神经营养因子在特异性受体的介导下,能够形成逆行轴运转至脑干,而这也是导致电针可对面神经再生形成促进作用的主要机制。

经过按摩后,使面部神经兴奋,刺激肌纤维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可起到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随后可解除面部神经的压迫感,恢复正常功能[6]。在现代药理学中显示[7],使用中医敷贴,是一种透皮给药治疗方案,可减少因口服给药造成的肝部效应,也能避免在消化过程中,消化酶造成药物成分分解,药效受到破坏,可将药效更好的发挥,也能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对人体的伤害。腧穴是脏腑的气血所汇之地,药物经面部传输和吸收,能够快速作用于气管,产生药物反应,有极佳的调节效果。金银花和薄荷、白芷均有清热解毒之效,而川芎、防风和冰片能起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作用,祛除多余油脂。

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属“口眼涡斜”范畴[8],小儿体内正气不足,经络空虚,且感有风寒,导致面部经络受阻,面部静脉不通,气血不畅。

在本次治疗中,使用针刺、推拿和敷贴中药的治疗方式,选穴以阳明经为主,阳明经主要为多血之经,经过按压后,可调节气血,调节体内阴阳之气,气血通畅。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风寒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部分病例有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与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多见,小儿少见。多为单侧,很少有双侧发病,本组病例均为单侧发病,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上述病例于3天症状明显来就诊,1-2周开始恢复,1-2月症状好转,大部分病例可恢复,半年以上未见恢复,则完全恢复希望不大,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机能恢复为主,急性期可用强的松口服,同时给予维生素B1,B12及针灸治疗。两例患儿起病急,治疗及时,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1]朱珠.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04(2):45-48.[2]邹娜.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05(3):114-116[3]杨涛,张欢.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48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6(2):96-97.[4]夏拥军,冯涛,丁霄雁,王会玉.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贝尔面神经麻痹[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05(4):440-441.[5]王政伟,王秀.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12,04(2):306-309.[6]彭玉成,范静平,林顺涨,吴建.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03(3):188-191.[7]王辉,高志强,李予鲁,刘稳,全世明.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11(3):8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