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向“学教”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由“教学”向“学教”转变

吴永生

——浅议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刘村一中吴永生

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需要一大批有技能的工人,适应于封建专制的个体“私塾”式的教育已无法承担此项功能,因此就改革成能够批量培养的,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载体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使学生由个体培养到大批量的培育,一批批适应大工业现代社会的人才应运而生。新中国的教育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过来,伴随着祖国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借鉴苏联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课堂教学也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了必然趋势,现就过去和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我们现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做法。

一、以“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理论主要以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为支撑。凯洛夫教育学以斯大林意识形态为准,将杜威等人的思想当做资产阶级的毒瘤,统统予以消除和抛弃,它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对学生以及学生研究的否定,没有“学生”概念,把“教学”视为一个大概念,把“课程”视为一个小概念,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丧失课程开发能力,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把学科窄化为教材,把教材窄化为知识点,最终把教学窄化为现成知识点的灌输,成为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的“堡垒”。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般由“五环节”组成(引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它的重点是传授知识,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教的活动代替了学生学的活动,把教师的教放在第一位,学生的学被教师的教代替,不关心学生的心灵,大大窄化了教育的功能,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以“学教”为特征的科学教学模式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新课程改革首先在目标上提出“三维”要求,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的学习不是机器人的学习,而是有情感和意志等全方位参与的活动,要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变,“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主动地预习知识,思考知识、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因为世界需要合作,工作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在与别人互帮互助中分享成功喜悦,解决疑或惑;学生的学习更是探究学习,要将识记知识结论的学法变成自己探究理解科学知识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敢于质疑书本,勇于向科学挑战,由没问题生发出一个个新问题,去研究去探索;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把“学”放在第一位,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把教师的讲降低到最低程度,改变教学关系,把“学”置于“教”之前,把“教学”变成“学教”。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思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是要唤醒每个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每个教师的自觉创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的杜郎口模式,以及江苏东庐的“讲学稿”模式,都把“学”摆在第一位为我们开辟了课改的道路,作为每一位肩负培育新时代人才任务的教师都必须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实际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一是成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学方式是否注重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教学程序能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成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认识参与。三是有着动态生成的课。一旦课堂上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就必然会出现种种始料未及的新问题、新思维、新见解,有了互动,有了对话,有了各种观点的碰撞,有了教学资源的生成,我们应该从“惧怕生成”向“期待生成”转变。四是有待完善的课。只要我们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只要是日常真实的课堂,那就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缺憾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正是这样一个不断追求没有尽头的过程中,我们享受到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全部乐趣和智慧的体验。课堂不能成为没有问题的课堂,而应启发出一个个新问题留给学生课下去思索去探究。

四、专业型教师的需求

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年的路程,每一个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必须与课改同步成长,摒弃过去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成为因循守旧的“教书匠”。首先是终身学习。思想决定行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一、二种专业报刊杂志,每天充电一小时,学习课改的先进理论,先进教学方法。要想看的远就得站在名人的肩膀上,魏书生、张化万、华应龙……教育的民主与科学,生本教育,先学后教……学才知不足,才能进步。其次是搞好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是通过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实践性知识来实现专业发展的。只有从多种视觉的观察,教师之间结成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交流、反思才能促成共同进步与提高,也可以说“个人努力”+“团队精神”。这方面学校开展的校本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听评课活动为实践,以课题研究上升理论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实践,学校要科学合理的引导、管理、考核才能促成教师专业提升。最后强化培训。人类社会正以现代的、高科技的、一日千里的速度飞奔,这就要求教师也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科学课堂的教学要求,不但更新观念,而且更新手段,由一根粉笔,一张嘴向多媒体教学转变,从本校几个教师之间的研究向跨时空、零距离的与名师、专家的QQ博客的网络教研转变,这是一个现代型、专业型教师必备手段。文字编辑、幻灯片制作、下载;申请QQ、加入学科群、在线交流;博客发文、跟帖评论等等。这些现代技术都需要许多教师从头学起,需要学校或上级部门培训强化,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师插上会飞的翅膀,让课堂教学信息化,让教师成长网络化,教师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十年已经过去,沉睡于教师心中的力量正被唤醒,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实践,它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