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埂死与颈动脉内膜及斑块改变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脑埂死与颈动脉内膜及斑块改变观察

陈淑敏贺莉丽魏建华

陈淑敏贺莉丽魏建华

(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014010)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改变,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67例IMT及斑块测量,结果:脑梗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易脑梗死,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及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

【中图分类号】R11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69-01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7年10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8例,其中67例为确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均经CT检查证实。作为A组,单纯例,作为B组,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同期门诊检查着,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A组男性3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9.2±10.5岁

B组男性30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8.5±12.1岁

1.2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3Expert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8MHZ。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向对侧转动。用二维超声检侧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LF

)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内中-膜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部位;

2结果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查率比较:脑梗死组82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70例;正常对照组52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24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如表1所示。

2.1两组内膜粥样斑块的内膜粗糙不均匀增厚,动脉内膜最早受累,血流动力学的发生内中膜局限性增厚,厚度>1mm,可见粥样斑块,管腔狭窄。

2.2两组动脉硬化斑的例数及分布:患病组有动脉硬化斑57例有斑块占85%,对照组硬化斑有19例,占31.1%。

3讨论

动脉粥样斑块发病年龄是多在45岁以上,动脉粥样斑块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因素的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因为内膜类脂质沉积,平滑肌增生,从而逐渐出现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的软斑内出血所致的栓子脱落,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粥样板块破溃形成溃疡,表面形成血栓或附着粥样物质的脱落也能引起脑梗死,粥样板块引起缺血的机制主要栓子因素和血液动力学因素,栓子不稳定斑块引起,而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用于斑块及内膜测定方法主要有血管造影、CT、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超声检查检查不仅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还可显示斑块表面特征。并依次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判断其稳定性。

表1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0.005。

内膜不均匀增厚及斑块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因定期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时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延缓颈动脉粥样板块进展,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慧萍彩色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探查中外医疗2009No.07

[2]白志勇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中国医疗设备专栏2008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