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

/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

杨秋云

杨秋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351-02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corpulmonale)简称肺心病,系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系统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因素的心脏病。

(1)控制性吸氧的护理肺心病病人吸氧原则为持续低流量控制吸氧。吸氧浓度要求从24%~28%、流量为1~2L/min开始。吸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2,一般要求吸氧后的PaO2上升至8kPa(60mmHg)以上为宜,以达到纠正缺氧,又不因吸氧而引起CO2潴留的目的。吸氧后加重CO2潴留的原理是因为吸入高浓度氧时,病人血氧分压提升太快,削弱了缺氧对颈静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性兴奋呼吸作用,使通气量进一步降低,加重CO2潴留。吸氧后病人呼吸困难减轻,发绀改善,心率减慢,且无神志障碍表现,则可继续吸氧。如无二氧化碳潴留,可采用非控制性吸氧,即吸氧浓度在50%以下,以免发生氧中毒。吸氧前,要向病人详细说明吸氧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防止病人或家属随意调整氧流量。对依顺性差的病人和家属应在治疗前履行签字手续,以引起重视。吸氧初期,严密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和神志的改变,吸氧前和吸氧过程中,注意排痰和畅通呼吸道的护理。

(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有效吸氧的前提。具体措施如下。

①湿化气道,适当补充水分,防止痰液黏稠,方法有雾化吸入、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成人气道湿化液体量每天200~300ml;经口或经静脉补充液体应注意防止液体补充量过大或速度过快,以防出现或加重呼吸衰竭。

②物理疗法促进排痰,方法有:对清醒病人采取鼓励定时更换体位排痰;对卧床者采取翻身、叩背或体位引痰;对无力咳嗽、咳嗽反射迟钝或不能配合者,可采取经鼻气管内吸痰或咽部插管刺激咳嗽排痰法。对昏迷病人,采取及时听诊肺呼吸音,按病情需要进行气管内吸痰。

(3)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护理

①酸碱平衡失调护理要点:肺心病病人最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护理重点是加强排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吸呼比值为1:(2~2.5),以促进CO2的排出;对于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不能纠正时,要做好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治疗的准备。注意支气管扩张剂和碳酸氢钠等药物护理。输入支气管扩张剂时,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输入碳酸氢钠时,要严格按医嘱用量输入,同时要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痰液引流,防止过量输入或因CO2排出不畅而加重呼吸性酸中毒。

②水、电解质紊乱护理要点:常见水、电解质紊乱形式有水、钠潴留、低钠血症等。对有水、钠潴留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荷;对于应用利尿剂的病人,要记录24h尿量,每天尿量不少于1500ml,对于排尿较多者,要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对于低钠血症的病人,尽量鼓励病人经口补钠,如在饮食中加入盐量或口服生理盐水等,或少量多次静脉滴入,避免心脏负荷过重。认真观察用药反应,如发现病人出现手足搐搦等症状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或调整用药。

(4)机械通气护理

①建立人工气道与机械通气的指征:急性发作期经治疗后低氧及CO2潴留症状无缓解,且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表浅或暂停等,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重症呼吸衰竭病人经机械通气症状缓解后可行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

②气道湿化:肺心病急性感染期病人痰液多黏稠,应选择合理的气道湿化方法,如一般呼吸机可行气道湿化,无需进行人工气道湿化,但对于感染重,痰液多色黄者,应加强气道湿化,即在机器湿化基础上,吸痰前后行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注入水量应以气道分泌物黏稠与稀释程度进行调整。判断痰液黏稠的标准有三度:一度为痰液稀薄,易于吸出,痰液不粘吸痰管;二度为痰液略黏稠,可能吸出,吸出后贴吸痰管壁,但易于冲净;三度为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吸出后贴管壁,且用水不易于冲净。一般情况下,吸痰前注水3~5ml,以能刺激病人产生咳嗽为宜,以利于深部痰咳出;吸痰后注水1~2ml,以病人不产生咳嗽为宜,以维持平稳的机械通气。

③及时清理呼吸道:目前主张按需吸痰,即掌握合理的吸痰指征。一般来说,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给予吸痰:当病人气道压力增高机械报警时;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时;病人咳嗽且出现紫绀症状时,翻身、叩背后或病人进餐前。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增加吸痰次数,0.5~1h吸痰一次;当胸部X线片显示病人炎症加重、肺阴影面积增大时;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时;以及血象示感染加重,体温增高时。

④人工通气调节:一般潮气量以400~600ml开始,原则上,通气初期以通气稍大为宜。待呼吸困难减轻,心率减慢、病人安静后逐渐减少通气量。通气压力以保证通气且不影响循环功能为准。呼吸频率一般设置为14~20次/min。吸呼比为1:2,但需根据二氧化碳分压指标进行调整。如出现人机对抗,应首先查清原因,进行调整。上机初期出现人机对抗,对清醒病人应做好心理疏导,调整心态配合治疗。上机30min、1h或2h进行血气分析,以判断通气效果。机械通气24h内勿使PaO2骤降至8kPa(60mmHg)以下,以免因过度通气导致碱中毒。

(5)心理护理肺心病病人因长期患病,生命质量不断下降,加之急性期病情加重等因素,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可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对治疗依顺性下降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心理问题的评估,对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放松训练、深呼吸技巧、听音乐等,并加强与病人家属沟通,获得病人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邱小文.肺心病患者昼夜病情变化特点及夜间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年05期.

[2]樊献林.96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J].内科,2007年05期.

[3]梁杏波.肺心病人早期预防肺性脑病的夜间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