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的几个维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析精准扶贫的几个维度

宋博雅

湖北省沙市中学

【摘要】扶贫开发是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精准扶贫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扶贫开发中“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工作方式,在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本文通过分析精准扶贫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市场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影响,展现我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生产力的大解放,经济危机的抵抗力普遍增强,我国将迎来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图景。

关键词:精准扶贫城镇化职能转变传统文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变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解构宗祠社会构架上产生了巨大作用,建立了人民自治等政治核心概念;同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以秋风扫落叶式的政治运动将许许多多的传统的、民间的、乡土的文化要素贴上了“旧思想”或“封建迷信”的标签,解放了群众思想,使原本封闭的乡土社会具有外向性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消农业税、将三农工作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消解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使一部分农民能够走出农村,参加到工业化建设的浪潮,让“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通过自己的勤劳逐渐富了起来,一些相对封闭的山区及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固化在乡村原地的农民依然生活的贫困状态,是实现全面富裕、共奔小康路上的队尾。国家提出的“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将在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将农业、农村、农民推上改革开放的浪尖,释放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

一、精准扶贫将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摆脱小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建国初期的大办工厂将产业化理念推广到乡镇一级,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掀起了一阵在农村大办农林场的热潮。近些年,很多地方为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学习借鉴进行了一些种养产业发展的尝试,但是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精准扶贫明确的提出产业扶贫的理念,找准了农民致富的出路在于发展产业的根本症结。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以村村有产业作为硬性指标,推动农业产业化格局,广大的农村将走出长达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怪圈,产业化经营理念也将向中国乡村层级普及、灌输,这片试验田无论成败,结果都将利于今后的发展。同时,通过土地确权颁发不动产权证,让农民的原始资本积累一步到位,利用大户、能手带动,将农村的资金引向农业产业化投入上,改变了以前全靠政府资金投入为主的融资渠道。

(二)农村市场化。农村和农民庞大一定程度上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如果中国自然城镇化,我们等不及,必须得加快推进。以农村企业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在把土地转化为资本后,农民手中的唯有的土地资本便与市场挂钩,激发一部分农民主动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走上规模化经营的轨道,这将极大的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效率,让农民尽快致富,攒够向城市集中的资本。同时,农村市场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将小型城镇化一步到位,将大大提高自然城镇化的速度。

(三)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化。通过扶贫搬迁,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只能通过发展手工业、上班、发展个体经营等,迫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加强入大群体式的融合,更加方面快捷地分享信息,加深现代文明对其影响及同化速度,不再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增加群体之间的流动性,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通过改变生活居住条件,达到与城市人同等水平。通过分享信息,使这部分群体找到融入更大群体的机会和方式,使自身得到发展,获得更多改变生活现状的机会,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上具有平等的机会。

二、精准扶贫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一)精准扶贫将盘活乡村优势资源。我国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资源。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策略,将倒逼地方政府深入挖掘乡村优势资源,如优质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传统文化等,通过打造成商品服务,提高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将其特有的竞争优势,推向市场。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失业率很高,打工潮开始回流,也必须依靠发展中小微企业来吸纳就业,农村是中小微企业生存的最佳土壤。产出和消费是一个互相激荡的过程,产出多的地方,消耗必定也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区域内形成闭合交换,减少创业流产率。

(二)精准扶贫让农村成为扩大内需的压舱石。当前,投资、消费、出口“老三驾马车”的使用已经饱和。内需始终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拉动内需的着力点应转移到农民身上。长期以来,农村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一直很低。拒商务部统计,占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的农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精准扶贫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居民的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了农民消费预期,改善了农民的消费条件,农村的消费能力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大大提升,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压舱石。

(三)精准扶贫让去杠杆化进入深水区。在农村,由于小农经济的特性,基本上每个农户都可成为一个经济主体。在这一特殊的市场中,农民大多以会计利润计算自己的经营收益。这个市场中,由于其小,受市场波动影响,可以随时退出,这其实正是小农为主的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困境。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就种养殖经营进行嫁接,实际上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由于盲目跟风,摧毁了基础,并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一地方通过政府出资建养殖场的做法,也被农民专业户击垮。说明了,行政方法合并是过去合作化的失败之路。现在,精准扶贫吸取教训,变资金扶持以政策投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做法,虽然在市场发展的速度上稍慢,但是是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的必由之路。

三、精准扶贫将助力政府职能转变

(一)精准扶贫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一次重大机遇。精准扶贫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重要一战,着力于清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各级政府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更将是对我国行政体系最大的最全面的一次体检。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不让一个掉队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一方面倒逼政府调动一切力量清查、挖掘本地资源,倒逼政府解决经济发展过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倒逼政府倾完人力、物力、财力,达成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精准扶贫是消解行政成本问题的一次重大机遇。行政管理是需要成本的。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就要结账,时间异常紧迫,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行政命令的重复教条式落实、过度的内部宣传、形式多样简单粗暴的检查督办方式、冗繁与不足两个极端的人员配置以及干部的优化任用、政府与群众的不和谐关系,这些过度消耗资金、时间、人员等行政成本问题,将会在精准扶贫的大考中现出原形,一股脑地摆在台面上。习近平同志近期提出,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真正把干部的精力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来。

(三)精准扶贫是缓解干群关系的一次重大机遇。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概念不同于西方的国家概念,西方国家的国家概念以地域为根基,中国的国家概念以相同的文化为根基。西方人对国家理解,是一个服务机构,我纳税,你给我提供服务。中国人对国家的理解,具有深厚的历史情结。所以,中国人对国家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国与家的概念相对于西方,划分的不是十分明显。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官僚主义作风,消解了具有亲和力的干群关系,造成了干群关系不和谐。精准扶贫通过帮扶机制,建立干部与贫困群众的帮扶关系,干部和群众交流经常化,

结语:精准扶贫是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转化的一针催化剂,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实现,必将在中国改革发展中注入强劲力量。但是,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处理不好,将对上述论及的影响产生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数字脱贫、强力脱贫等,其实并没有挖掉穷根,实际上会助长“等、靠、要”的思想,对社会风气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这是必须要慎重的。揠苗助长不可取,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将精准扶贫当做晋升提拔的幌子借机上位,留下一堆乱摊子,收拾起来,将更加费力气。

参考文献:

(1)陆益龙.后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齐亚菲.农业产业化发展读本.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6.

(3)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熊彼特著、郭武军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