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156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156例疗效观察

杜亚平刘址忠陈玉魏嫦卓雅云

杜亚平刘址忠陈玉魏嫦卓雅云(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51902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241-02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就诊的经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埃索美拉唑治疗组。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40g/d,分两次口服;联合治疗组患者则予以APC后每天分两次口服埃索美拉唑共40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复查结果,了解联合疗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状况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的随访疗效情况更优,且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术内镜埃索美拉唑

Barrett食管被广泛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主要由胃酸的食管返流所致。由于胃酸的刺激,胃食管交接区的食管粘膜从原有的正常鳞状上皮化生为柱状上皮,有极高的恶变潜能。目前治疗Barrett食管主要采用抑酸疗法以改变其所处的诱变环境,但对以化生的上皮无法产生影响,对于疾病的进程没有重大意义[1]。近年来,利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剥除化生上皮联合抑酸疗法的开展,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我院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结果及随访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就诊主诉为上腹部不适、腹胀、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并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8例,女性68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年龄为46.5岁。参照Barrett食管诊断标准(2005重庆草案):Ⅰ型(舌型)62例,Ⅱ型(岛型)54例,Ⅲ型(全周型)40例;且治疗前化生上皮的长度分为:短段(<3cm)106例,长段(≥3cm)50例,平均长度为25mm(范围:14-43mm)。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每组78例。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内镜下分型等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每天给予埃索美拉唑2次,每次20g口服;联合治疗组进行APC后,同样每天给予埃索美拉唑40g,分两次口服。化生面积较大的,若行一次APC难以除尽,应待病人状态稳定后行第二次APC治疗。

1.3随访观察所以患者均能较好的接受随访,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的3、6、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复诊,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返酸等症状,并进行内镜和病理检查等,以了解恢复或复发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埃索美拉唑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故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组可以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3讨论

APC是在内镜下将高频电离的氩气作用于化生上皮,在未接触的情况下使其剥脱从而为促进后续鳞状上皮的生长。作为内镜下的微创手术,APC对化生上皮周围的正常组织损害较小且对于化生上皮的清除彻底,有利于食管上皮稳态的恢复。文献研究表明[3],胃酸返流所造成的胃食管交界区的微环境酸碱度的变化是诱发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原因,故在行APC后遵嘱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以维持上皮的低酸环境,防止继发化生及恶变。虽然在APC的治疗中,对于具体的手术方法等细节同样存在争议,但根据本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较单纯抑酸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不但操作简便,而且患者负担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达周,王雯,张志坚,等.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34):16-18.

[2]徐克平,吴延虎,陈亦江.姜黄素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的凋亡[J].江苏医药,2007,33(5):469-470.

[3]童明富,王健.姜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COX一2表达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