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及效果评价

董珊

(新沂市中医医院;江苏新沂221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开展儿科护理工作采用风险防范的实施举措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6年10-2017年12月接诊的158例患者作为本次重点研究对象,根据资料分析将患者分为儿科B组与儿科C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护理期间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改善,经研究发现,采用风险防范护理的儿科C组在患者痊愈时间、医疗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等综合方面都有明显性的改变,尤其是患儿家属满意率94.93%远优与儿科B组的50.63%,差异明显P<0.05。结论:实践临床研究得出,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减少了风险事故发生率还缓和了护患间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治疗空间,该举措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实施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10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善与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针对儿科患者。医院临床护理中儿科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因为年龄关系经常会发生猝不及防的危险状况,不仅影响到患儿精神损伤还会因为医疗事故的出现引发患儿家属的不满出现护患纠纷。为了更好的提高患儿康复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使护患间有着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将风险防范护理应用到临床护理中来。在此将对风险防范的实施举措及护理效果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6年10-2017年12月接诊的158例患者作为本次重点研究对象,根据资料分析将患者分为儿科B组与儿科C组各79例。研究期间为了保证研究成果具有科学可行性,对研究者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与分组,为了确保两组间具有可比性,对患儿的年龄、男女比例、病因病理做了如下归类。对儿科B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男女比例41:38,年龄8个月-7岁;儿科C组则在儿科B组的护理措施中将风险防范应用到临床护理中来,其中男女比例40:39,年龄10个月-8岁;;两组患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咳嗽并伴有食欲不振等。研究前期与患儿家属及医院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保证了研究进度的顺利实施。

1.2方法

1.2.1儿科B组:该组在护理期间主要是对患儿进行医院常用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身体各项指标检测记录、环境卫生检查等。

1.2.2儿科C组:对该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时将风险方法应用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防范内容及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风险防范小组的成立,首先成立独立的风险防范小组,选取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根据儿科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风险问题相互沟通分享,制定可行性预防方案,提前对易出现的风险事故进行预防[1]。

②风险防范者者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定期的对风险防范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技能操作等,同时培养工作者风险防范意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提升工作者综合素养。

③患儿及家属方面。在与患儿及家属首次接触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交流,从不断地深入交流中获取有用信息,同时将相关疾病的病理病因、注意事项等告知患儿家属,可适当的减少护理工作者的压力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④环境设施干预。护理期间应对病发设施设备进行风险干预,如加强病床护栏、减少坚硬物品的存在、保持病房空气流通等,避免因为碰撞或空气浑浊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拖延治疗时间。

⑤饮食用药风险护理。因为家庭环境因素,大多患儿家属因为太过溺爱患儿会不断地满足患儿要求。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必须对饮食进行风险干预,与家属多沟通交流,告知家属患儿在治疗期间遵从医嘱,不要过多的喂患儿油炸、冰冷等难消化的食物。临床用药时,因为患儿人数较多,用药期间必须仔细核对患儿用药信息,避免出现错拿等不良现象[3]。

1.3观察指标

为了更好的对比护理效果的差异性,将两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痊愈时间、医疗投诉率及患儿家属满意人数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护理结果,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评分对比分析,[n(%)]

表示记数资料,差异有统计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改善,经研究发现,采用风险防范护理的儿科C组在患者痊愈时间、医疗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等综合方面都有明显性的改变,提高了治疗效率减少了风险事故发生率。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儿科B组与儿科C组临床护理改善对比分析表[n(%)]

3.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相比医院其它科室难度较高,因为患儿自身原因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稍有差错可能会导致风险事故出现从而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出现医疗投诉或护患纠纷。不仅干扰到护理工作者心情影响治疗效率,患儿家属也会因此对治疗举措出现怀疑或急躁情绪。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对各个科室的重视,根据实际临床治疗及护理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措施,风险防范护理这一手段通过风险意识培训及预防措施制定对临床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提前预防控制,通过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的宣传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相关举措,为儿科护理提供了好的护理途径[4]。因此,在日常风险工作中相关管理单位需对风险防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使更多医院将该措施应用到儿科护理中来,提高治疗效率。

结合上述及对比结果得知,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改善,经研究发现,采用风险防范护理的儿科C组在患者痊愈时间、医疗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等综合方面都有明显性的改变。由此可见,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减少了风险事故发生率还缓和了护患间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治疗空间,该举措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187.

[2]王晓云.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5):251-252.

[3]张迎秋,李彩霞,孙红宁.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87-88.

[4]董合芳.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价值评估[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