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学生的求知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如何持续学生的求知欲

任家梅

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任家梅

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以“法”引趣,持续学生的积极性

想要持续学生求知欲,要讲究方法,毕竟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评价和激励,小组合作学习和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加油站。评价时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个人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注重整体评价。具体要求:堂堂有评价,天天有评比,周周有奖励,月月有汇总。

二、以“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要使学生愿意学习,最根本的是要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东西有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讲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中把这门学科的意义、作用,结合大量生动事例,讲透讲深;其次在以后各章节的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有目的教育,以此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唤起他们好奇、探索的渴望和精神。以“需”引趣,是为了实现一个转变,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我爱学”。

三、以“得”引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让学生感到自己课课有收获,有一种成功愉快的体验,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所得愈多,兴趣愈大,反馈愈强。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讲精讲,使学生经过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及时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特别是对后进生),这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的信心和力量。有位教育家这样讲过:“一个人第一次的成功体验激发起他千百次地获得成功的欲望和信念”。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获得成功,受到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四、以“疑”引趣,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讲课,就是要打破学生脑海的平静,使学生的脑海在听课过程中波涛迭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是将知识捏成一个个小石头子,变成一个个的疑问,投入学生心田,激起他们的思考,起到“投石击开水底天”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条件反射”时,先给同学们讲了“望梅止渴”故事,然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曹操说梅子又酸又甜,士兵嘴里会分泌出唾液,这里有什么科学依据呢?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条件反射”。三五分钟的设疑,能够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要讲的内容上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使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耳听心想的认识过程,等“疑”解了以后,学生会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学习兴趣很高。设“疑”时,教师要做到把疑设在重点难点上。“疑”设得周密科学,经得起推敲,并能得到科学论证。

五、以“新”引趣,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学生的直接兴趣是与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本身相连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插图、教学挂图、教学活动卡片,正确使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这些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脑皮质有关部位的兴奋。要做到以“新”引趣,就要求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当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探索,不断求新。

六、以“难”引趣,诱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生对智力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的困难愈多、愈大,兴趣也就愈高。当然,“难”并不是越深越好,“难”要有一定限度,难度应设在“最近发展区”,它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为“现有水平”,在这个智力水平,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为“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智力水平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决,但是在教师指导下,同伴帮助下,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又可解决。“难”就要形成一种可望又可及的状态,使多数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能轻易学懂,必须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努力。如果把知识比作树上的果子,学习喻为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突破难关的艰难和兴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

七、以“创”引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就会焕发出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驱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关键就是要设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发独立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给学生造成“愤”状态,使他们想求通而不能,想说出来而不行,然后教师“修桥铺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加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亲自尝到思维飞跃之果。这将极大诱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