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校园疏散演习变了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莫让校园疏散演习变了味

吴在富

吴在富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王堂小学277121

校园疏散演习作为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一种校园安全教育形式一直被许多学校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其活动形式、组织强度、参与幅度等也都在具体学校的特定条件下得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创新和发展,让“以演为手段,以习为目标”的“模样”越发变得有型有款。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也在许多校园里大行其道,人为地将疏散演习视作儿戏,难觅其应有的味道。

一是“演习”变成“戏”。为便于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宣传需要,只需要几分钟的疏散过程,硬生生被“戏剧”氛围制造、“导演”角色安排、“大腕”隆重出镜、“象征”镜头抓拍等许多戏剧环节拉长了若干倍,把扎实的安全能力训练活动活生生“秀”成了一场精彩而又生动的“安全演出”。

二是“疏散”只剩“乱”。或因活动安排不周,或因逆反心理作祟,也可能有些人具有“护体神功”壮胆,原本应高度紧张、秩序井然的疏散行动,却乱如一盘散沙,平添些许慌乱气氛和滑稽色彩:有的师生早早到了安全地带,左等右等不见其他人响应,只好借助又说又唱进行“放松”;有的师生可能“吓懵”了,东跑西颠,大呼小号,不知所措;还有的在走廊上悠闲地漫步,看着众人忙碌的情景还在那儿困惑不已呢,任由大喇叭喊得急……

三是“演习”的确“稀”。可能是重要活动过多,可能安全教育效果超出想象,更可能是某些人事务过多,原本应该是常规化的疏散演习,却在许多校园里被一再省略、一再忽略,以致于越来越“稀”。由每学期定期几次,到一学期一次,再到两个学期一次……有的竟发展到想起来就搞一次,想不起来就算……

变味的“演习”形式还有很多,不是热衷轰动效果、漠视实际效果,就是装作一丝不苟、实则敷衍塞责,任凭安全教育目标在儿戏中付诸东流。可是,为避免“狼来啦”的悲剧在校园里得以上演,走样的“疏散演习”必须坚决杜绝。

首先,校园管理者演习素养须自觉提升。

一是“时间”应尽量随机。

可将其安排在任一个课间,也可以随机选在全校统一的活动课、班会,还应该多选取一些特殊的天气进行疏散练习,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危机的残酷性和不可预知性。

二是“线路”应尽量固定。

经过实践考验的最佳线路,没有特殊原因不可随意去改变;安全地带也必须固定下来,最好是根据各种建筑物的具体距离因素设定在具体位置。

三是“信号”应固定和明确。

不论哨声、铃声还是音乐片段,都应能体现危急的形势,并要对出现危险状况、准备疏散、开始疏散、疏散进行、疏散结束等不同环节进行清晰的提示,实现准确指挥的职能。

四是“纪律”应严明到位。

每一名教职工都必须不折不扣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在提高自身防范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指导、保护、疏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的疏散秩序必须严格强调,严禁出现喧哗、拖拉、应付等不以为然、不服从行为的出现。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督导职能须不断强化。

不仅要做足、做实“纸上文章”,认真研究具体演习报告的可行性和创新点,严格核实不同学校的演习次数和参与人数,细致思考总结汇报上正反两面的信息和纠错举措等;还要做巧、做精“手上功夫”,针对不同的演习内容,从相关部门寻求“助手”,深入不同校园的不同地段去“露一手”,指明不当、不足之处,指明有效的做法,把疏散路线、标志、责任区域等清晰化、规范化。

再者,学生家长和周边单位参与兴趣须充分调动。

为全面、准确了解演习的效果,学校不仅要邀请参加演习活动的学生家长和周边单位代表从自身的角度多去发现问题,如实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获取第一手反馈素材;还应要求其它没有到场的家长和单位,多从演习前后学生不同的安全素养去分析、判断演习的效果,为学校提出间接性的意见和建议。

莫让校园疏散演习变了味,只有让校园各种疏散演习活动少些龙套意识,多些责任地位,少些游戏情结,多些危机感觉,追求常规、有序、实效、安全目标的各种“安全疏散大餐”才会在校园里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校园的“安全琴弦”才会在师生心中弹奏出铿锵、和谐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