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分析

闫征斌1,2侯景秋1闫雪丹1张慧颖2刘昱新2

闫征斌1,2侯景秋1闫雪丹1张慧颖2刘昱新2

(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大庆163001)

(2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163-02

【摘要】目的总结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2001年~2010年间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患者256例,对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合并伤、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患者主要为青年男性,病因以交通伤为主,坠跌伤居其次,多合并有其他创伤。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都比较满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髁状突骨折治疗分析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牙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常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和下颌发育障碍。因此,及时正确诊治髁状突骨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56例髁状突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特点及诊治要点。

1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2001年~2010年间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患者256例,均经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确诊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整理分析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数据。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PC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本文收集整理的256例病例中,男性201例,占78.5%,女性55例,占21.5%,男女比例为3.7∶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2岁~69岁,其中20岁~29岁为髁状突骨折高发组,共有115例,占44.9%。

2.2病因学分析交通事故伤占首位,有123例,占48%。坠跌伤82例,占32%。击伤28例,占11%。其他23例,占8.9%。

2.3髁状突骨折的部位256例患者中,单侧骨折有195例,双侧骨折有61例,共有317侧骨折。骨折的定位根据X线片和手术记录,采用Krenkel和Lindahl’s定位分类法,分为囊内骨折(43侧,占13.6%),髁状突颈部骨折(197侧,占62.1%),髁状突下骨折(77侧,占24.3%)。

2.4合并伤189例合并有面部其他处骨折。其中合并颏部骨折142例;下颌角骨折23例;颧骨颧弓骨折15例;其他骨折9例。

2.5治疗及随访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颌间牵引和颅颌弹力绷带固定,共有170例,占66.4%;手术治疗分为髁状突摘除术和髁状突复位内固定术,共有86例,占33.6%。近年来手术治疗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994年的16.7%增长至2003年的48.1%;手术切口以耳前切口为主,有78例,占90.7%;固定骨折断端使用微型接骨板者(73例)占84.9%,钢丝结扎者(4例)占4.7%,髁突切除者(9例)占10.5%。

治疗后半年对患者的近期随访中发现,两组患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主观感觉治疗效果满意。下颌运动功能无显著性差异。手术组中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额纹消失症状,半年后全部恢复。两组中均有患者治疗后出现牙合关系紊乱、开口型偏斜及大开口时疼痛等并发症,但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本研究结果与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的国内外情况大体相似,发病以青年男性最多,男女比例为3.7∶1,年龄集中分布在20~29岁,占44.9%。

3.2致伤原因王翰章[1]等研究四川医学院1952年~1962年住院颌面部骨折患者的致伤原因中以工伤居首位。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结果不同,交通事故伤居病因首位。结合髁状突骨折好发部位为髁突颈(占62.1%),及其有75.1%的合并伤为下颌骨颏部骨折。作者认为这是髁状突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

3.3治疗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治疗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保守治疗[2]和手术治疗的不同观点。作者主要根据骨折部位、移位方向和程度,患者年龄、意愿和全身状况,以及伤后就诊时间、合并伤等综合分析,对手术和保守治疗进行取舍。保守治疗包括牙弓夹板颌间固定、颌间牵引、颌间牵引+磨牙后垫(适用于错位移位明显,牙合关系紊乱的骨折)以及颅颌弹性牵引(适用于儿童及无牙牙合病人),并且配合使用理疗及功能训练。手术治疗则包括髁状突摘除术和髁状突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配合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对症治疗方法的原则是正确的。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不断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医疗环境、技术、设备、材料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微型接骨板和微动力系统的应用,使髁状突的解剖复位和固定更加可靠可行。髁状突低位骨折采用绕下颌角的颌下切口,翻瓣宜在颈阔肌深面进行,必要时加耳屏前切口,可以达到很好复位及固定效果,由于关节囊未被破坏,骨折远心段保留较完好的软组织附着,术后效果理想。坚固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骨端稳定性,缩短了颌间牵引时间,患者可早期张口、前伸、侧向运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加快关节生理功能的修复。

参考文献

[1]王翰章,刘方柏,雷荀灌,等.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分析.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1963.

[2]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纵横,2001,17(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