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预消毒法在预防PICC置管感染中的应用

/ 1

皮肤预消毒法在预防PICC置管感染中的应用

代朝霞回玉洁薛连珍秦丽洁

代朝霞回玉洁薛连珍秦丽洁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河北青县062650)

【中图分类号】R1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180-01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做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置管技术,近年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导管的留置时间在3个月至一年间[1],因而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置管后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导管感染的致死率为3%[2]。为更好地预防置管后感染,我院在每次为置管患者换药时,增加了使用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消毒液对置管周围皮肤进行预消毒的方法,采用此法患者置管后感染率明显下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134例行PICC置管患者纳入,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9岁,男62例,女72例,其中肺癌36例,胃癌28例,直肠癌18例,乳癌12例,其他肿瘤40例。患者均由我院PICC置管小组置管,置管部位均为贵要静脉,每次换药均在我院完成。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两组年龄、性别、置管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实验组(1)操作者进行七步洗手法、戴帽子、口罩后,取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消毒剂喷雾消毒手部2次。协助患者暴露穿刺部位皮肤,除去固定贴膜,操作者戴无菌手套,观察导管位置,判断有无脱出,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渗液,观察皮肤有无破损,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有无瘙痒、红斑、皮疹等过敏反应。(2)取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消毒剂直接喷雾于置管口、导管外露部位、隧道外皮肤以及上臂上下10cm至左右最大范围内,作用1分钟。操作者持无菌持物钳夹取预先用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消毒剂浸泡好的无菌纱布,由外到内依次擦拭隧道外及周围皮肤(注意彻底清除残留血痂、贴膜痕迹)、导管外露部位、置管口部位(每部位更换纱布)。(3)取络合碘(碘伏)消毒剂由内到外依次擦拭置管口、导管外露部位、隧道外及周围皮肤两遍,范围同上。

122对照组(1)(3)步同实验组,省略(2)步。

13有关操作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置管后24小时内换药1次,此后每周2次,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敷料如污染或不密封立即更换;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随时更换;导管一定要固定妥善,防止滑动;每日观察上臂色泽及肤温,测量肘上四横指臂围,并与置管前作比较,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留置PICC带管出院的病人,要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3]。

14使用PICC置管后感染的判断标准:随时观察患者体温、血象变化,T>385℃而无其他感染源存在,查血培养阳性,白细胞>100×109/L,穿刺点有红肿疼痛,穿刺静脉疼痛,呈条索状改变,拔管时导管尖端培养结果阳性为发生感染。观察14个月统计感染例数。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其中组间比较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常规消毒组与应用皮肤预消毒的实验组感染发生率,见表1。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导管感染明显减少(P<001)

表1常规消毒组与应用皮肤预消毒的实验组感染情况比较

3讨论

我院开展PICC置管技术已有三年多时间,经过三年多对PICC置管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发现,置管后感染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给患者带来不少顾虑。

置管后感染多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换药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的,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多数是由于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的。其次,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状况差,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因素也可导致感染。

做好PICC皮肤护理,是保证这项新技术在临床安全使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重要策略,应用皮肤预消毒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经济浪费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富,何少丽.失效模式分析在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2(19):83—84

[2]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2.

[3]缪景篷,周小平,张兰英.留置PlCC带管出院病人的家庭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3,17(8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