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 2

小儿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吴昊

吴昊(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54500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07-01

【关键词】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

周围静脉滴注化学治疗(化疗)药物、高渗液体的患儿及肥胖穿刺困难的患儿与危重患儿,他们的外周表浅静脉细小,在贫血、脱水等的情况下外周静脉容易瘪陷,使得护理人员在行周围静脉穿刺时成功率不高,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影响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2007年,我科开展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科共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月~6岁,平均年龄1.8岁,患者多为危重患儿,需长期补液或抗休克快速补液,静脉条件差,穿刺比较困难。股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为6~15天,平均为10.5天。

2护理

2.1穿刺置管前护理

2.1.1穿刺部位的选择

一般尽量选择右侧股静脉。避免穿刺的部位:局部皮肤破溃、血肿、硬结;同侧腿部手术后;刚刚拔除股静脉留置针处。

2.1.2用物准备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0G~22G一次性直式静脉留置针、肝素帽、3M透明贴膜、5ml或10ml注射器1支抽满生理盐水、2ml注射器1支抽满生理盐水、5#头皮针1个与2ml生理盐水注射器相连、无菌大方纱两块、常规皮肤消毒物品、无菌手套1副。

2.1.3人员准备

由2名护士配合进行穿刺,一人固定体位,一人穿刺。穿刺护士要求:头脑冷静,沉着应变,熟练掌握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和熟悉股静脉解剖部位。

2.2穿刺置管中护理配合

2.2.1体位准备

固定穿刺侧腿的位置,膝盖屈曲90度,大腿向外斜出45度。

2.2.2确定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划一连线,即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中点股动脉搏动点,其内侧0.2~0.5cm为股静脉穿刺点。

2.2.3置管

2.2.3.1进针

常规消毒皮肤,进针的角度我主张45度进针,但也要因人而异,进针的深度我主张进针至有阻挡不能再深入为止。

2.2.3.2送管

将无菌大方纱置于穿刺针下部,有两种送管方法:一种为进入一定深度后,抽出针芯,缓慢退针,见回血最畅时停止退针,迅速将针芯放回套管内,留约0.5cm左右,绷紧穿刺点下部皮肤,边抽针芯边送套管,至全部送入股静脉,将针芯全部拔出观察回血是否通畅。另一种方法为进入一定深度后,抽出针芯,将5ml或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于套管,边回抽边退套管,至回血最畅时,边推生理盐水边送套管,至全部送入股静脉。

2.2.4固定

2.2.4.1将5ml或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于套管,先抽回血。推入少量生理盐水使套管内无残血,并验证穿刺是否成功,注射器脱离套管迅速旋紧肝素帽。

2.2.4.2将连接有头皮针的2ml生理盐水注射器经肝素帽连接于股静脉留置针,抽回血,将生理盐水注入股静脉。

2.2.4.3用3M透明贴膜固定,并将头皮针延长管部分用胶布固定于腿部皮肤。

2.3穿刺置管后护理

2.3.1穿刺后24小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穿刺点有无渗血等,记录穿刺日期、时间等,穿刺点于穿刺后1小时内渗血属于正常情况。

2.3.2每天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先回抽,有回血后再用生理盐水通管,最后连接输液管道。

2.3.3当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3~5ml正压封管。每Q6h用3~5ml生理盐水通管一次。

2.3.4每日检查穿刺部位情况。贴膜每2天更换,每次更换时须按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

3结果

68例患者中有1例因导管滑出而重新穿刺,另67例患者完成治疗拔管,无空气栓塞、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4讨论

4.1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穿刺成功率高。

4.2股静脉穿刺置管易于固定,意外拔管发生率低。

4.3股静脉穿刺置管相对安全,增加患儿舒适,大大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4.4股静脉穿刺置管留置时间长,利于危重症的抢救。

4.5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处取血标本,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对患儿进行穿刺抽血带来的痛苦。

5护理体会

5.1输液前排尽输液器及针头空气,及时更换液体,使用输液泵时注意防止液体走空,仔细检查管道内有无大段空气,防止大量气体进入静脉造成空气栓塞。

5.2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穿刺点污染的敷料及时更换,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出现局部感染。

5.3观察穿刺侧腿部情况:应为正常肤色,长期输液者应随时比较双腿粗细。

5.4每次通管时,如推注生理盐水有阻力,切忌用力通管,以免引起血栓进入造成栓塞。

5.5患者应尽量避免穿刺侧肢体活动,减少因肢体活动及腹内压力对导管的影响。

6小结

股静脉局部解剖简单,管腔粗,血流量大,位置表浅且固定,易于定位,穿刺成功率高,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黎沾良.现代危重病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31.

[2]高小玲.段于峰.国内静脉置管套管针的研究近况.现代护理,2002,8(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