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和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高频振荡通气和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陈惠芬乔彦霞(通讯作者)戎慧娟李会敏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和常规通气方法在新生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80例新生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5.39±12.38)mmHg、SaO2指标为(93.47±4.4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aCO2指标为(35.79±9.63)mmHg,低于治疗前(45.17±10.16)mmHg(P<0.05);实验组平均通气时间为(62.82±7.91)h,短于对照组(68.52±7.76)h(P<0.05);实验组住院治疗(21.4±5.8)d病情稳定出院,短于对照组(26.7±6.3)d(t=20.81,P<0.05)。实验组治疗后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7例出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X2=4.79,P<0.05)。结论: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规通气;新生儿呼吸疾病;治疗效果

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且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患儿发病后临床症状也比较多,且患儿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患儿甚至威胁其生命。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内科疾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为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和常规通气方法在新生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儿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儿胎龄为(32.1±1.41)周,患儿身体质量为(1740±210)g;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儿胎龄为(31.8±1.36)周,患儿身体质量为(1790±192)g。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儿入院后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给予气管插管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实验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中采用SLE5000高频呼吸机对患儿进行高频振荡治疗,设置高频振荡仪器相关参数,具体如下:吸入氧浓度(FiO2)控制为(0.4~0.6),平均气道压(12~15)cmH2O,振荡频率控制在(10~15)Hz,振幅为(30~40)cmH2O,吸气百分比为(1:3)。

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stephine小儿呼吸机,根据患儿情况设置相关参数,其氧浓度和实验组相同,吸气峰压(18-22)cmH2O、呼吸末压5-8cmH2O、频率40次/min,吸气时间0.3-0.5s。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特征及其血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参数,待患儿病情稳定后逐渐撤机[2]。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机械通气治疗6h血气分析(PaO2、PaCO2、氧合指数OI),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愈合情况等指标。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5.39±12.38)mmHg、SaO2指标为(93.47±4.4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aCO2指标为(35.79±9.63)mmHg,低于治疗前(45.17±10.16)mmHg(P<0.05);实验组平均通气时间为(62.82±7.91)h,短于对照组(68.52±7.76)h(P<0.05),见表1。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住院治疗(21.4±5.8)d病情稳定出院,短于对照组(26.7±6.3)d(t=20.81,P<0.05)。实验组治疗后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7例出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X2=4.79,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也比较多,常见的有:呼吸暂停、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常规方法主要以常频通气治疗为主,但病情严重者效果不理想,容易造成患儿营养不良等[3],或者出现的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内科疾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5.39±12.38)mmHg、SaO2指标为(93.47±4.4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aCO2指标为(35.79±9.63)mmHg,低于治疗前(45.17±10.16)mmHg(P<0.05);实验组平均通气时间为(62.82±7.91)h,短于对照组(68.52±7.76)h(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4]结果类似。这种治疗方法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相比优势较多,这种治疗方法能够通过患儿流动的气体改善患儿肺部区域交换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氧气整合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其治疗效果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常见的呼吸症状等;另一方面,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能够有效地避免患儿肺泡过度扩张导致发生气压伤或肺部其他损伤,能够避免患儿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此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能够在低潮气量和低通气压等模式下完成对于气体的不同交换,能够有效地避免患儿由于机器通气对肺部造成的损伤,这种通气治疗方法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并发症更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治疗预后,对于重症呼吸疾病患者更加适用。新生儿正处于特殊的时期,患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再加上自身免疫系统不全,患儿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治疗时应该注意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住院治疗(21.4±5.8)d病情稳定出院,短于对照组(26.7±6.3)d(t=20.81,P<0.05)。实验组治疗后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7例出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X2=4.79,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燕,潘新年,杨广林,等.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改善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40(9):854-855.

[2]陈蓓,苏萍,林广.高频振荡通气与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和并发症的对比[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53-2554.

[3]陈丹,黄西林,李小萍.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气胸治疗中的临床观察[M].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7):499-500.

[4]杜微,刘大为,石岩等.高频振荡通气的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7):443-446.

[5]王艳,孔祥永,封志纯.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071-1072.

作者简介:乔彦霞,女,1963年5月生,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新生儿科专业,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