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经营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研究

张文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710068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它虽然有别于国外的非政府组织(NGO)和所谓的非营利组织(NPO),但是又同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1]。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定义,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事业单位改革必要性

作为各项社会事业的承担主体,事业单位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为宗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毋庸讳言,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定位模糊、权责不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欠缺之间的矛盾也普遍存在,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矛盾,最终势必侵害公众利益——“看病难”,“上学贵”无疑就是其中典型例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势在必行。

二、分类改革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改革经过诸多讨论,基本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必须有利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必须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能,切实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在改革中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由于改革力度过大和速度过快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

统筹考虑各项因素,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真正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

三、分类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改革自发动力仍然不足。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自身改革,目前改革自发动力仍然不足。首先,部分主管部门不愿意改革,一旦改革将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改革积极性不高。其次,部分部门领导及职工习惯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有担忧和顾虑,缺乏改革信心和内部驱动力;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而不敢改革。

2、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但目前中央并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意见,后续存在一定操作性问题。

3、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滞后。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董事会、理事会的决策机构定位与党管干部原则需要探索和研究,并与政策进行衔接。

四、经营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对策

随着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已逐步进入深入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一类即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脱离事业单位序列,转为企业。在长期享有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的背景下,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成熟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如何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发展壮大,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以未雨绸缪,做好对策。

1、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不论对于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人”都是最具价值、最活跃的核心性因素。尤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高素质人才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社会普遍关注事业单位最大的管理问题之一正是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一套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引进规范、管理机制,人才引进缺少战略规划与针对性。二是对人才培养方式落后,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在专业技术上要求较高,对员工的在职教育与持续培养不足,不能有效提升企业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与塑造行业权威性与话语权。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上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条件,搭建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平台,深化以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制定高、精人才引进政策,使人才兴企战略落地。

2、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人力、物力、财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有效利动各项资源,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实现物尽其用,这都需要依靠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的兴衰成败与其管理情况将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管理体系,任何企业都不能顺利地运作,成功地经营[2]。

企业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创造利润,一切以利润为出发点,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各个岗位的考核都以降低成本与创造利润作为出发点,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理事会决策制、院(校)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建立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益的微观运行机制,从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升效率,不能创造利润的业务要有选择的舍弃,快速进行内部资源分配和调整,不断建立市场竞争主体意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提升硬实力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必须提升自身硬实力,加强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使技术与市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技术人员市场化,市场人员技术化”。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企业进行全球竞争的基本策略和焦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企业改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为企业提升创新水平带来了更多机遇[3]。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

但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改进,而是在跟踪和瞄准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当下市场需求确定创新战略,以求用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取得客户满意市场认可最佳的效果。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要深化技术创新,紧跟市场需求,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建立“技术革新引导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牵引技术革新”两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五、结束语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对单位自身的一项巨大挑战。在改企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地制宜,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具体对策,才能在转企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寿龙.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J],安徽决策咨询.2003(7),28.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那亚龙.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管理创新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3(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