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内容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内容及原因分析

宁会芳

——以云南省宣威市符家村为例

宁会芳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打破了专门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导致这种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淡漠化。包括村民之间互动方式的变迁及其凝聚力的日益弱化等,而村民经济基础的变化和长期的外出务工以及城市化的渗透是引起这种淡漠化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符家村的人际关系淡漠化进行深入分析,描述其淡漠化的内容及表现,探析其淡漠化的根源,以便加深对当代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了解。

关键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淡漠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改变了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影响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而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1]关于熟人社会,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乡土社会。“村民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流动性较小,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彼此之间都了解。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2]显然,费先生研究的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村社会,这种农村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熟人社会的性质。而符家村正是这样的一个传统村落,现在正处于变迁之中。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的“人情味”淡了,理性思想浓了,以前以伦理和感情为纽带,现在主要以利益为纽带,村民之间的互助变成了一种交易。

符家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种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产品的价格又相对低下,很多村民基于理性选择,到城市务工,导致村里的土地荒废,既浪费了土地及房屋资源,也影响了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对符家村的人际关系淡漠化进行深入分析,描述其淡漠化的内容及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淡漠化的根源。以便人们加深对像符家村这种当代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了解。

一、符家村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内容及表现

符家村大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外出务工,大家都在家务农,只有少数青年男性外出务工和少数孩子在外上学,村民之间的互动很频繁。村民之间“人情味”浓厚。从2005年以后,村民们陆续外出务工,先是家里年轻的男性外出,后来逐渐发展到全家一起外出,老人和孩子留守,到现在,全村2/3的家庭都在城市打工,家里只有老人留守,并且,有少数的家庭已经在城市里定居,已经几乎甚至完全脱离了村庄,只有一座空房子和户籍在那里,证明他们还是村里的人。在这种背景之下,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淡漠化了。

(一)村民之间互动方式的变迁

1.传统的人情互动。以前,联系村民之间的纽带主要是感情和伦理。村民之间的互动很频繁。第一体现在农忙时的相互“换工”,如:甲家的成员先到乙家帮忙几天后,已家的成员又到甲家去帮忙几天,正是这种相互换工,使各家在农忙时都能愉快地顺利完成播种和收割任务。第二体现在村民盖房时的无偿帮忙。这点主要在2003年以前表现得最为明显。那时候,无论是村里哪家盖房,其他的家庭都得无偿去帮忙几天,最少为一周左右,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村落伦理规范所驱使的,如果有的家庭一个人都不去帮忙,在村里就会遭到鄙视,从而在村里失去了“面子”。如:有一家在2000年左右盖新房,在整个房屋建造过程中,除了砖工等技术人员付工钱之外,村里每一户家庭都无偿去帮忙。第三体现在婚丧嫁娶等宴席的互助上。以前,无论是哪家请客,那么村里其他人都要去帮忙做饭菜和招待宾客等,那时候不但人要去帮忙,还要把自家的碗筷、桌子等都借去给主人家使用。一般年龄偏大的男性做菜,年龄较大的女性做饭,年轻的妇女帮忙招待宾客和收拾碗筷,年轻的男士则帮忙端菜和发烟倒酒等。大家分工明确,一起帮主人家把宴席办完。这些无偿帮忙也是村里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些习俗到今天虽然部分还有所保留,但也改变了很多。

2.当代的利益互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之前那种传统的人情互动已然改变,一是因为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村里人力资源不足,二是因为村民的理性思想滋生,维系村民之间的纽带主要变成了利益。村民之间的互动变成了一种利益上的交易。第一体现在农忙时节的各自劳作和有偿帮工。现在在家种地的村民很少,大多数家庭都是举家外出,家里的土地要么送给别人耕种,要么直接抛荒,每到农忙时都是各家忙各家的,如果要请人帮忙,必须得出工钱。今年我暑假回去看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一户家庭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回去种烤烟,需要大量人力,问那些帮忙的人一天的工钱是多少,他们说:“从天亮到天黑,除了吃饭时间都得忙活,一天50元钱。”这个工资在村里来说是符合当地的市场劳动力价格的,但与到城里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却显得有点低了。现在无偿帮忙在当地已然不复存在。第二体现在婚丧嫁娶等宴席的商业化上。现在办宴席除了有几个人帮忙招待宾客和收拾碗筷之外,其余的都商业化了,村里成立了专门做饭菜的团体,由3到4个人组成。他们有自己的炊具、桌椅、碗筷等,村里哪家需要宴请,就去找他们或者是直接到城里包酒店办宴席。主人家只要告诉其团体大概有几桌宾客,需要准备多少个菜,他们就会列出材料清单,主人家只需按照清单把材料买来就行,桌椅碗筷等也由这些团体的人提供,当然不是免费的,他们现在收取的价格是15元一桌,如果有打烂的再另作赔偿,他们全部人一天的工钱大约是1000到1500元。虽然现在这种交易很费钱,但村民都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觉得既方便又省心。第三体现在盖房的承包上。现在村里出现了一些包工头,专门以帮别人家盖房为生,如果哪家需要盖房,都是跟这些包工头交易,双方商量好价钱,直接把总的工钱付给包工头就行,材料可以由包工头购买或者主人家购买,这些需要看双方协商的结果,双方需要协商拟定一份合同,之后按照合同进行交易,一旦承包出去之后,主人家不再需要管任何事情,不过一般主人家都会派一个人作为监工,以保证房屋的质量。

(二)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日益弱化

在熟人社会中,“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3]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大家都在家务农,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之间的联系都很频繁,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流动性较小,村民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联系较为紧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很强。

近年来,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与村里其他成员联系较少,那种熟人社会已然发生了改变。留守的村民依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生产和生活空间中,联系依旧较为紧密。而外出打工群体因生活空间分散,彼此之间几乎无联系,与村里其他人联系也较少,其凝聚力已经大大减弱了。现在,在外务工的家庭除了过春节和清明时回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回来,甚至有的家庭连过春节都不回来,他们在外什么情况,村里人根本不知道,那种彼此之间知根知底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另外,中年的那辈人彼此之间见着面还能认识,而较为年轻的一辈由于从小就跟随自家的父母外出务工,彼此之间见不着面,现在长大了见着面都不认识,像陌生人一样,比如:暑假我回去时在车上遇到村里比我小几岁的一个男孩,根本就不认识,直到他跟我一起下车后才发现他是我们村里的人,其实我们小时候都很熟悉,只是后来彼此生活空间不同,才变得如此陌生。

(三)业缘人际关系逐渐充斥着村落

在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主要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随着城市化的渗透,业缘人际关系逐渐在村里发展起来,与血缘人际关系和地缘人际关系并驾齐驱,而这一点在外出务工群体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村里有个包工头在城里承包建筑、装修等工作,村里有的村民就外出跟着这个包工头打工;另外,村里自己组团成立的厨子团体也是业缘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此外,今年村里新发展了一种新的季节性业缘人际关系,之所以说是季节性的,是因为有一户人家回来租地种了大量烤烟,在耕种和收割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村里的其他人可以到他家暂时工作,一天50元钱,这就形成了一种季节性的业缘人际关系。

二、符家村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原因

(一)村民经济基础的改变

1.传统的小农经济。在2005年之前甚至更早,村民几乎都在家务农,很少有人外出务工,那时候村民就是靠种地来吃饭,其经济基础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村民靠卖烤烟和玉米以及鸡、猪等家禽来养家糊口,因此村民之间的联系多,互助也多,关系较为亲密,“人情味”很浓。而这种情况随着后来好多家庭举家外出务工后就逐渐淡漠了。

2.以务工为主的经济基础。2005年以后,符家村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首先是家里的男性外出,后来是举家外出,村里只剩下少数村民和老人留守,改变了之前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来源,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现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那种靠土地来维系村民之间的联系已经改变,现在外出务工的家庭都是各自独立劳作,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换工”,自然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逐渐淡漠化了。

(二)长期化的外出务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大规模的从农村流向城市,符家村也不例外,而且这种外出务工是长期化的。现在,村里差不多2/3的家庭都在城里打工,子女也都在外上学,很少回到村里,与村里的联系很少,甚至有一部分家庭已经在城里定居,几乎已经脱离了村庄生活。由于许多村民长期在外务工,与村里的联系减少,互动减少。他们已经习惯了城里的务工生涯,对家乡逐渐产生了淡漠,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村民,他们很小就跟随父母到城市,毕业后也留在了城市打工,认同了城市的生活,不适应村里贫乏单调的生活,从户籍看,他们是村里的人,但实际上,对于其他留守村民来说,他们是相对陌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地点进一步拉大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可以想象,等到几十年过去后,这些年轻的一代人之间又会有多少人回到村里种地呢,可见,他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正是这种长期的外出务工,村民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凝聚力逐渐减弱,那种传统的熟人社会也正在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过度。

(三)城市文化的渗透

传统的自然村在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联系村民的纽带是其共同的村落文化。而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传统的村落文化遭到了冲击,村民逐渐被城市的理性思想所洗脑,原先那种重感情的感性生活方式逐步退居幕后。以前,村民之间吃完晚饭都会相互串门,聚在一起聊天,彼此之间交流很多,而电视在村里普及之后,村民晚上主要以看电视为娱乐方式,很少去串门,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另外,村民之前讲究感情,现在讲究的是利益,村民之间的“人情味”淡了,“金钱味”浓了,以上这些都影响着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村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市场化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村民主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具

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因素不断渗透到农村社会,村民的思想也逐步向理性化发展,村里不再存在无偿帮忙或共同劳作等情况,其婚丧嫁娶、盖房等活动也日益市场化和专业化,包工头为其盖房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厨子团队也为婚丧嫁娶等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村民之间的无偿互助减少,其社会联系逐步市场化,村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松散,其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那种传统的熟人社会也发生了改变。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村民选择到城市务工,那种传统的小农经济生活发生了变迁,其熟人社会也正在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过度,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步淡漠化。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符家村人际关系淡漠化的描述,其村民人际关系淡漠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村民之间互动方式的变迁,从干农活、婚丧嫁娶和盖房等活动上都可以看出,传统的人情互动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利益交易;第二是村民之间凝聚力的日益弱化,从以前的互帮互助型的亲密关系到今天的独自行动型的疏远关系;第三是业缘人际关系在村里的渗透,村里从以前以血缘人际关系和地缘人际关系为主到今天的血缘、地缘和业缘人际关系并驾齐驱。另外,还分析了符家村人际关系淡漠化的根源,主要包括村民经济基础的变化,从以前的以务农为主到今天的以务工为主;村民长期化的外出务工和村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市场化进一步拉大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城市文化的渗透进一步改变了村民的思想,村民逐渐朝理性化发展,其“人情味”逐渐让位于理性。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像符家村这种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化。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主编,人际关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