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出口振兴计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4

浅析美“出口振兴计划”

于洁

于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朝阳100029)

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0-0063-03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政府寻求各种途径促进就业。在这种背景下,美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1月提出出口翻番计划,将扩大出口提升到关乎未来命运的战略高度,该计划预示着美国经贸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一年来,其具体实施进展攸关世界经济发展及中美贸易走向。

关键词:出口振兴计划;制造业;失业率

一、“出口振兴计划”的提出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经济实力受到一定削弱。股市持续暴跌、金融企业大量倒闭、实体经济遭遇重创,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汽车、钢铁业也相继陷入困境。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分别同比下降6.3%和5.7%;失业率在2009年10月上升至10.1%,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失业率,是危机前失业率的两倍。失业率居高不下使美国家庭开支的增长陷入停滞,并进一步延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为给中期选举造势,创造就业被定为2010年美国的首要任务,美国政府当局把解决经济困难的希望寄托于重振制造业及其出口发展上。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提出旨在提升美国就业率、扩大美国产品市场的出口倍增计划。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提出在未来五年实现出口总额翻一番,从而为美国创造200万的就业岗位的目标。并指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将推行一项国家出口倡议并改革出口控制,帮助农场主和小型企业增加出口,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并加强与亚洲各国及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的贸易伙伴关系[1]。2月4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公布“国家出口计划”(NEI)细节。3月11日,奥巴马签发总统行政命令,组建出口促进内阁,部署国家出口计划。9月16日,美国出口促进内阁发布《“国家出口振兴计划”致总统报告》,指出年内美国将组织“数量超前的”贸易访问团,并将制定新兴出口市场计划,促进新的就业机会[2],以及加速建设“自由与公平准入的世界市场”。

二、计划实施与落实

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即出口总额五年内由1.57万亿向3.14万亿美元的跨越,要求美国出口增速应达到15%以上。为实现这一增速,美国在美元汇率、区域贸易协定、出口控制以及税费政策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计划落实。

(一)采取弱势美元政策,提升出口竞争力。

汇率是决定美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元每升值1%,将减少200亿美元的出口,从而带来15万余岗位的就业减少。1985年至1991年美元贬值达40%,货物贸易逆差从1985年的1177亿美元减少至1991年的668亿美元,平均每10亿美元的出口能带来7000个高薪就业岗位。

2007年9月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一路下调;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降息至0-0.25%区间。2011年8月10日,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并且超低利率政策至少将维持到2013年。与此同时,欧元区利率为1.25%,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利息差,必然促使全球投资者寻找高利率货币从而推进美元贬值。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2季度以前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根据未来情况定期回顾债券购买进度及资产购买计划总规模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最大化就业和价格稳定,从而开启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美元国内强势的同时保证了美元在国际的弱势地位,从而保证美国国内物价维持低位的基础上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

2010年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要求在特定情况下美国政府可就某个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对美元汇率在18个月内是否从根本上被低估做出判定,若作出肯定性终裁,则能以抵消汇率“偏离”为目的,对相关国家输美商品征收反补贴或反倾销税。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这项法案将操纵汇率与贸易补贴绑定,要求美国政府调查主要贸易伙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压低本国货币币值,以及为本国出口提供补贴的行为。根据这项法案的内容,如果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被认为低估,美国将对其实施惩罚性关税。同时,如果贸易伙伴的币值过低被认为是补贴出口的一种手段,美国业界可以寻求对国外竞争者征收更高的关税。

同时,受美国主权债务影响,全球投资者调整资产组合中的美元比重,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投资者、主权财富基金和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重下降。在上述措施的带动下,美国参与全球汇率博弈并有效确保美元贬值,增强国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缩减贸易逆差。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重返贸易领域。

1.参与区域贸易谈判,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贸易协议即便可能增加美国进口,但同时由于签订协议的贸易伙伴贸易壁垒远大于美国,将对出口带来极大影响,从而有利于美国就业。如美国向哥伦比亚及巴拿马出口需要交纳高额的关税,而两国向美国出口是免税的,因此签订贸易协议将解决这一问题,为美国商品扩大市场创造条件。

2007年,布什政府就与韩国、巴拿马以及哥伦比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当时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以各种理由一直未就相关协定进行表决。2011年9月底,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调整援助计划(TradeAdjustmentAssistance)就业再培训计划,为美国同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的确定扫清障碍。10月12日,在经历了将近5年的谈判之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最终批准了美国对巴拿马、韩国和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这些协定将有助于美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大出口,同时促进美国经济和就业增长,帮助美国消费者节省开支。

根据美国与哥伦比亚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对哥伦比亚出口80%的消费和工业产品将享受免税待遇,剩余产品的关税将在未来10年内逐步取消;同时包括小麦、棉花在内70%的美国对哥伦比亚出口农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并在未来15年内实现全部免除关税。美国和韩国将逐步取消约95%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贸易关税,美国向韩国出口约2/3的农产品将采用零关税。另外,协定还增加了美国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机会,涉及范围包括银行业、电讯以及快递等领域。这三项协定为美国产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美国农产品及工业品出口量有望增加,预计每年将为美国带来130亿美元出口额,从而促进数万新增就业的实现。

2.促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达成。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的前身是2005年6月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及文莱四国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规定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互惠并加强合作[3]。其不仅规定取消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所有商品,文莱99%商品的关税,还涵盖服务贸易、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及争端解决机制,并附有单独的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开创了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的新标准[4]。

2010年,东亚经济总量约达1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4.66万亿美元的水平;同时,东亚外贸总额约6万亿美元,远超美国;外汇储备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7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考虑到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上述地位,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主要对象将为亚太地区尤其是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10国在内的东亚地区。

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指出美国将加入TPP谈判进程;随后,在新加坡第17次APEC峰会上正式宣布美国加入TPP。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首轮谈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美国、智利、秘鲁、越南、新加坡、新西兰、文莱和澳大利亚8国参与谈判,谈判涉及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电子商务、服务及知识产权等议题。2011年6月20日至24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第七轮谈判在胡志明市举行9个国家就通讯、海关合作、环境、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领域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新倡议,并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成员国经济发展能力、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等方面达成共识。9月8日,在美国芝加哥市举行上,除了在开放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政府购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外,各方还在未来如何协助发展中国家充分实施协议、如何让TPP协议成员国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凝聚力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签订新型区域贸易协议,使美国企业产品便利、快捷、无障碍的进入亚太地区,扩大出口进而拉动国内就业,带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巩固美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是奥巴马政府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主要动机。因此,加快谈判议程,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区域合作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成为新时期美国强化多变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三)大力推进出口管制体制改革。

美国现行出口管制源于冷战时期为防止敌对国家取得美国先进的国防产品和技术,包括《军品清单》和《商业管制清单》两类出口管制清单[5],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造成美国年均250-40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

2009年8月13日,奥巴马提出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改革,责成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及财政部等机构对用于保护美国敏感军事和两用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进行跨部门评审。2010年4月,美国防部长盖茨介绍了评估情况,并公布美国出口管制改革设想,以期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8月31日,奥巴马签署行政令,正式启动改革程序。改革主要从统一出口管制标准、简化许可流程、统一执法调查和筹建一体化信息技术系统四个方面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11月10日,奥巴马颁布行政命令,批准筹建出口执行协调中心;12月9日,美商务部公布出口便利化措施修改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在原有16项许可例外的基础上,允许将特定物项出口、再出口及国内转移到特定目的地无需申请出口许可证[6]。规定缩小了战略贸易许可例外使用的范围,依据三个层次减少例外使用的目的地并删除最终用途的规定同时增加了例外不适用的物项。根据美国政府相关预测,新增的许可例外将为近3000种交易提供便利,并影响近14亿美元的贸易额。

(四)针对企业展开税收及融资优惠。

2010年1月8日奥巴马宣布了总额为23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43个州的183个项目,以在包括智能电网、太阳能、风能以及能效管理技术等清洁能源领域创造1.7万个就业。12月1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总额858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将布什时代针对所有阶层纳税人的减税计划延长2年,并把针对长期失业者的联邦援助措施延长13个月,并给予企业研发税减免、零售商店的折扣税减免等税收减免,并允诺美国富人在未来两年享受更低的遗产税等。指出在2011年将公司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从而每年削减1200亿美元的公司税,以促进公司聘用更多的新员工。

美国进出口银行是美国的官方出口信贷机构,专门帮助美国商品和服务销往国际市场提供出口贸易融资,在“出口内阁”中发挥着重要核心作用。银行85%的交易直接用于帮助中小企业,主要出口目的地是发展中市场。金融危机期间,贸易融资急剧减少的情况下,美国进出口银行果断出手。2009财年,进出口银行对美国企业的融资增加了一倍,达到210亿美元,支持了大约11万个就业岗位;2010财年,该行授信规模增至245亿美元,主要针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南非和土耳其九个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市场。奥巴马政府计划持续提高贸易融资力度,每年增加20亿美支持中小企业出口,提高中小企业出口信贷的有效性。

三、美国促进经济“有心少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失业率维持在5.0%以下;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失业率在2009年10月达到10.1%的高点。2011年9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加10.3万,其中4.5万因VerizonCommunications雇员返工,此前该公司雇员罢工,被8月非农就业岗位数据剔除在外,而失业率持稳于9.1%。总体来看,仍处于高失业状态,使美国家庭开支的增长陷入停滞,并进一步延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

根据白宫预测,鉴于美国经济正在温和增长,今年失业率的平均值将为8.8%,低于前期预测值9.3%。而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则指出,在经济继续增长的形势下,失业率将有望下降,但预计在2016年以前不会降至6.0%以下。

(一)美元贬值并非良策。

美元贬值并不一定促进出口,还可能带来国内经济的不稳定。1978-1979年吉米•卡特总统任职时期的美元危机,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陷入停滞。美元的持续贬值可能导致外国投资者抛售美元资产,从而增加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生产与投资。同时,为摆脱经济疲软局面,各国政府都希望保持本币贬值以刺激出口,从而引发新时期的汇率争端。

(二)融资计划难于落实。

帮助中小企业出口,加大其信贷融资力度在现实中可操作性小。即便在重振美国制造业口号的推动下,美国不具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出口升级的机会,本国的产品逐渐开始替代别国产品。但众所周知,美国贸易量的扩大及小幅的就业拉动,并非国际分工的产物,是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非持续性行为。

(三)制造业振兴乏力。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发布的8月制造业报告显示制造业环比增速略有放缓,而相关指数创下25个月来新低,即制造业增速在8月达近两年最低水平。尽管数据一直高于制造业环比增长及萎缩的50%的分界线,随还处于扩张,但已接近收缩边缘。

尽管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自2010年11月以来逐渐增加,但结合全美就业变动,这并不能说明为重振制造业对就业产生的效应。事实上仅仅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在经济景气的带动下就业的小幅攀升。

美国唯有增加自己制造业的竞争力,即实行再工业化,用美国自己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来取代进口产品,逐渐缩小贸易逆差,才有可能达到扩大就业的最终目标。而美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使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丧失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美国企业、劳动者、产品已经无法与全球新兴经济体低廉的环境成本、人工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在美国的制造业和产品结构里,惟有部分高科技产品具有优势,而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国防和军工领域里,在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体系下,靠出口高科技产品即军火生意来达到出口翻番的目标,则更不可行。

“出口振兴计划”是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后危机时代奥巴马政府为拉动就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摆脱全球最终消费者和进口者地位,以便支撑本国就业,美国开始回归出口导向型经济,依靠实体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后依托,暗含其经济发展战略及全球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但笔者认为基于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国际分工的出口振兴战略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及发挥其对就业的持续带动作用,回归自由贸易,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型产业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美国的可取之举。

参考文献:

[1]奥巴马:“美国国情咨文”,2010年1月27日。

[2]李艳霞:“渲染出口业绩造势中期选举”,《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9月18日。

[3]魏磊,张汉林:“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意图及中国对策”,《国际贸易》,2010年,第9期,第54页。

[4]吴正龙:“美国版跨太平洋协议能走多远”,《世界报》,2010年5月5题,第003版。

[5]劭进进,陈巍:“美国大力推动出口管制体制改革”,《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第3期,第62页。

[6]程慧:“美国出口管制措施最新进展与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8期,第24页。

注释:本文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B201001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