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浅议统编教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回归——浅议统编教材

何浩

(四川省盐亭县三元乡中心小学)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改变的路上,不管是教材编写者,教研室的老师们,还是我们这样的一线语文教师,都一直在努力、在思考。我们绵阳市每一次换教材,我都深有感触。清晰地记得每一种语文教材的模样。但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这次接触却让我真的有一种触及心灵的感动。

新教材有很多改进。通过几个月的接触,让我对这套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勉强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点看法。我认为:统编教材最大的改变就是两个字——回归。

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有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统编教材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当然,我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并不等同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个“德”,包括了政治、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日”、侮辱“救火烈士”等时有耳闻,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就是教育的问题,但是,扭转这些不良风气,挽救道德滑坡却是我们教育者的必然担当。而作为教育主要载体的教材当然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

1、课文选用变化很大,选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翻阅统编教材,大家会发现中华传统经典的内容回来了,现在的时文减少了。选文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大家应该记得,前面我们绵阳使用的语文S版教材,里面有大量的表现国外内容的课文,部编版教材里面这样的课文就明显减少了,而很多大家熟悉的经典文章又回来了。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四单元的《为人们服务》、《金色的鱼钩》,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部编教材在这些地方直接、鲜明地表现了革命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主题组织单元,便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小语第一册教材目录过后第一页“我上学了”接着就是“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

还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们看看都是那些课文:《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整个单元的课文,都紧紧围绕民族精神和气节。

3、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孩子王国”

主题一:汉字真有趣

主题二:我爱你,汉字

活动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据说教育部评审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

第二,语文学习人性化的回归。

1、先认字,再学汉语拼音。

记得曾经的一年级孩子,一上学就会学习大量的拼音。而这样枯燥的拼音教学,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翻开统编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教材的拼音及图片,而是常见的“天地人”常用字。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第一课就是“天地人你我他”。这是给上学的孩子的人生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一辈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而更是一个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更新,是人性化的回归。

2、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统编教材在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都是人性化的体现。

第三,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的回归。

本套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2017年9月3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

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统编教材引入了“牵住牛鼻子”的概念,以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阅读乐趣、掌握阅读方法。

1、“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更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亲子共读”。在教材的驱动下,孩子们的阅读不再孤单、困难,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强。

2、“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

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分量。

3、“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翻开高年级统编教材,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构成“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这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017年1月10日,北京教育考试院首次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六部名著纳入高考必考范围。原本不少人以为,这又是一道背诵作者、年代就能过关的“送分题”。然而当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要求考生从名著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人物形象”。如果没有真正读完原著,学生答题几乎无从入手。

这可能是最能体现如今各地语文教育改革趋势的一个例子了——对学生的阅读量“疼爱有加”,但并不要求其死记硬背。

统编教材减少了课文的数量,让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怎样延伸呢?我这几天抱佛脚的时候,看到了一个“1+X”的办法,即教材上学习一篇课文,就附加若干篇此类型的课外文章让学生选择阅读。人教社出版了《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相呼应,我们可以参考选择。

统编教材的变化当然不止我说的这些,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以读促写”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每一种变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喜与感动,还有教学方法的挑战,它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探究教法。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教材是在各版本教材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是集百家之所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读。

统编教材真正体现了一直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大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