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刘广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面积脑梗死组(30例)、中面积梗死组(42例)、大面积梗死组(16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中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中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患者病灶大小呈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辅助观测指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088-02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脑血流中断30s即可发生脑代谢改变,1min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即停止,超过5min即可造成脑组织梗死。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有关,在我国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尤为关键[1]。本研究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变化,探讨其与ACI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4±4.3)岁,患者均于24h内发病,所有患者均通过CT以及MRI确诊,患者均不存在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面积脑梗死组(30例)、中面积梗死组(42例)、大面积梗死组(16例)。梗死面积判断标准:根据Adams分型法[2],按照ACI患者入院后CT或MRI检查所示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小面积梗死:梗死灶<1.5cm2;中面积梗死:梗死灶达1.5~5.0cm2,累及1个以上脑解剖学部位;大面积梗死:梗死灶>5.0cm2,累及2个以上脑解剖学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同期抽取50例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7~70岁,平均年龄(60.1±2.3)岁。

入选标准:(1)疾病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起病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疾病;(3)脑梗死起病后24h入院者。

排除标准:(1)合并急慢性炎性感染疾病者;(2)重症糖尿病者;(3)脑血管先天性畸形者;(4)心源性脑栓塞、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1.2方法

所有试验对象(患者于入院24h内)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抗凝管内含有枸橼酸钠3.8%,抗凝剂与血比例为1:9,采血时注意采足血量,杜绝管内死腔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离心15分钟(3000r/min)分离血浆。使用SYSMEXCA-8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血浆FBG测定,所有检测数据均在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测定过程使用伯乐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分析,质控合格方可发检测数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Tur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对ACI病灶大小与FBG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FBG检测结果显示ACI组(17.28±2.66)g/L、对照组(3.37±0.42)g/L;小面积梗死组(14.11±2.04)g/L、(19.27±2.95)g/L、(28.64±3.10)g/L。急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中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中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因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栓子脱落,导致脑血管闭塞,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溶栓。在临床诊断上,CT以及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然而由于设备费用较高,对基层医院而言并不适用,对患者而言,高昂的诊断费用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且CT以及MRI在脑梗死的诊断上存在局限性,因此更需要探索一种较为简单、费用较低的检测方法。对于血栓疾病而言,凝血以及纤溶是疾病的主要过程,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的凝血以及纤溶活性存在异常,可见,凝血以及纤溶状态与急性脑梗死存在密切的联系[3]。FBG是由肝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水平升高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炎症、感染、创伤等可使其水平升高。FBG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子,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一方面,血浆FBG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全过程,它能使内皮细胞迁移、变性,还能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另一方面,血浆FBG是血液凝固系统的重要因子,也是血小板聚集的辅助因子,其水平升高能促进局部血栓的形成,同时血浆FBG水平高者,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中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中面积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患者病灶大小呈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辅助观测指标。

【参考文献】

[1]谭渊志,熊炜,曾彪.联合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J].河北医药,2014,36(9):1326-1328.

[2]吴福敢,覃志永,张春玲,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相关性探讨[J].检验医学,2011,26(10):689-691.

[3]李楠.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O一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