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行为及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6

针灸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行为及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性的影响

金美英全弘奎徐玉刚朴敏

金美英全弘奎徐玉刚朴敏(延边中医医院吉林延边1330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70-06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刺激对帕金森病(Parkinsen,sdisease,PD)大鼠旋转行为及脑细胞神经电活动性的影响,探讨针灸刺激治疗PD的作用机理。方法在大鼠双侧次级体感觉区皮质(SII),种植8频电极,并采用6-OHDA建立纹状体毁损PD大鼠模型,观察针灸刺激后随时间的PD鼠旋转行为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脑部神经细胞电活动性的改变。结果针灸刺激后,治疗组经针灸治疗后较治疗前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脑部神经细胞电活动性的明显改变(P<0.01)。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无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干预可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减慢了双侧纹状体多巴胺细胞的凋亡速度,增加TH阳性神经元数量,代偿性的改变损伤侧及健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灸次级体感觉区皮质EBST同时多频道电活动记录

Effectsofacupunctureon6-hydroxydopamine-induced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activityandbehaviorchangesinrats

【Abstract】Purpose:Toobservedtheeffectsofacupunctureon6-OHDA-induced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activityandbehaviorchangesinratsMethod:Inthisstudy,chronicmulti-channelsingleunitrecordingwasdoneintheSIIcortexSDratsbeforeandafterunilateral6-OHDAlesionintheSNparscompactaandtheAcupuncturewiththeElevatedbodyswingtestResult:PD-likedrat,sbehavioralrecoverywasobservedfromthe6~7thACtreatment.ForSMandNMsub-periods,theSIIneuralactivityinthelesionedsidewasdramaticallyincreased(47.80~82.07%)frompost-lesiondays2to14.Thisactivitywasstablymaintainedtillthe6~7thACandafterceasingtheAC.Conclusion:TheseresultssuggestthattheSIIactivityinthelesionedsidewasaffectedintheSNPDmodelratsandtheSIIcortexmaybeinvolvedinAC-inducedbehavioralrecoveryofPDsymptoms.

【Keywords】PD(Parkinson,sdisease)、AC(acupuncture)、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SII),EBST(elevatedbody-swingtest),simultaneouschronicmulti-channelsingleunitrecording

【序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帕金森病作为21世纪神经科学重要的研究疾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兴奋性神经毒素、自身免疫、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4],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纹状体、苍白球等处,以中脑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缺失、残留黑质合蓝斑区出现Levy小体为病理特征。目前的研究认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多巴胺的生成减少80%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未明,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目前西医常采用左旋多巴为代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等问题。而针灸具有适应性广、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等优势。通常认为,针刺治疗PD的机制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脑内的DA水平,并且有升高基底节区其它单胺类递质的作用,可能与针刺对基底节残存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有关;②清除了神经损伤因素;针刺对PD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提高效应,并能使病理性增高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至正常水平,恢复平衡后的自由基清除系统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使机体免受过量活性氧攻击,减轻脑组织损伤,对帕金森病患者起到神经保护性治疗作用;③减弱震颤肌电位的振幅、频率,从而有效的改善PD患者的震颤体征;④改善了病变脑组织的修复条件;有人观察到针刺可一过性的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并使这一效应持续。无论是针刺提高了抗自由基酶活性,还是提高大脑内的血流状况,均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目前西医常采用左旋多巴为代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等问题。而中医针灸具有适应性广、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等优势。实验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可升高患者黑质-纹状体、苍白球中多巴胺含量,且还能减慢AD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的速度,显著降低纹状体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目前,国内外虽有不少有关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基础实验,但尚缺乏相关的系统评价分析。鉴于此,我们系统评价分析针灸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行为学、神经细胞电生理学的有效改变和安全性。次级体感觉区位于西尔维亚带的上部,面积小于初级体感觉区且于此紧密比邻。其在感觉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现今为止较少被理解,大致被理解为具有整合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的作用,且在触觉的学习与记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次全或全部切除SII皮质的猴子在物体认知方面表现出深刻的触觉障碍。

我们的实验,在EBST过程中采用多频神经细胞电活动性记录仪,记录双侧大脑半球SII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性来确定并了解针灸刺激对PD动物模型行为及神经细胞活动性的影响及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电极、微量注射器的种植

1)实验选择体重250~300g健康雄性SD大鼠,2)大鼠用氯胺酮100mg/kg和甲苯噻嗪5mg/kg,肌肉注射麻醉,3)解剖操作将麻醉后的大鼠固定于MDT-V型脑立体定向仪上,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止血。参照George图谱,用牙科钻在颅骨顶钻孔,定位SII坐标:前囟后0.3mm、矢状缝右5.6mm、颅骨下4.6-5.4mm,及SN坐标:前囟后5.1~5.5mm、矢状缝右2.0~2.5mm、颅骨下7.1~7.5mm将电极(tungstenmicro-wire,A-Msystems,USA,75mdiameter)及微量注射针头植入SN坐标:矢状缝右2.3mm,前囟后-5.3mm,颅骨下7.3。最后自凝牙托粉固定电极后缝合头颅皮肤,等待大鼠苏醒。

二.PD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分组

1)、PD模型的制备:利用微量注射器将8~10μg/4~5μl含0.1~0.2%抗坏血酸的6-OHDA(Sigma公司)或同等量的无水乙醇缓慢注入SNc,速度宜慢(1μl/min),注毕留针15分钟后拔针。微量注射器吸6-OHDA溶液4µL(含9.0µg6-OHDA和8.8µg抗坏血酸),速度为1µg/min,注射后留置4min退出,缝合皮肤。行为检测模型建立2周后,而后皮下或腹腔注射阿扑吗啡或苯丙胺诱发旋转运动来确定模型成功与否。用阿朴吗啡(apomnphine,APO)按0.25mg/kg诱发大鼠向左侧(未损伤侧)旋转,记录半小时内旋转次数,选6转/分以上的动物为成功PD模型

2)、动物模型分型及处理:将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2只。1)针灸治疗组:按6-OHDA注入前、注入后30分、60分、3小时、1天、2天、4天、8天、14天,给予阳陵泉与太冲穴位的针灸刺激,并进行EBST及脑细胞电活性的记录。2)假刺激组:仅做相应肢体的拉伸运动,不给于针灸刺激,其余处理与刺激组相同。3)自然恢复组:6-OHDA注入后不给于任何针灸刺激及肢体拉伸运动等治疗,进行旋转行为及脑细胞电活性的记录。4)毁损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3μl无水乙醇缓慢注入SNc,其余处理与刺激组相同。每组的治疗时间均为2周。然后治疗2周结束后进行2周的疗效观察(OE1-7[observingeffectperiod])。

三.动物行为变化及脑神经细胞电活性的观察

(1)6-OHDA致大白鼠PD模型行为观察[1,8,9]:皮下或腹腔注射阿朴吗啡(0.25~0.5mm/kg),10分钟后观察其行为变化。可使动物向健侧旋转。旋转机理:一般认为是由于6-OHDA毁损了注射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使纹状体内DA含量下降,DA受体数目增加且敏感性提高。当注射阿朴吗啡时,可与纹状体内大量增加的DA受体结合,出现受体超敏现象,导致动物行为不对称性,使向对侧或同侧旋转。旋转行为一般用大白鼠旋转计数仪来记录。这种大鼠的旋转实验(EBST)在40×40×40cm大小的特制的箱子中进行。先将大鼠置于箱子中,适应5分钟。然后大鼠以举起尾巴的办法离开箱子底部约1寸,历时20秒,续以放置箱子底部休息60秒。这种实验反复进行持续20分钟。所有的过程通过录像的方式,以AVI的形式存入电脑,以便于进行分步的行为学分析。

(2)躯体旋转运动的分期:离开箱子底部的部分又细分为SM((努力向左或右侧旋转头部及身体)和NM(Nonmovement),且SM有细分为HSL(headshiftleft)、HSR(headshiftright)。计算其旋转次数时,仅以以身体躯干为轴,头部旋转每超过10°以上时才为准。

(3)脑神经细胞电活性的观察:旋转实验同时利用连接器与电活性记录器(MNAP,PlexonInc.,Dallas,TX,USA)相连接。每个电极最多可记录32个不同脑神经细胞电活性。因脑神经细胞记录时间较长,所以所用的脑神经细胞仅采用全程参与记录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脑神经细胞电活动性及信号的分析采用Nex电脑程序(NexTechnologies,USA)。实验分析所采用的脑细胞活动性以放电频率为标准(Hz)。

(4)针灸治疗:取阳陵泉、太冲2个穴位。大鼠2天一次共接受7次捻转手法针灸刺激,然后隔日进行EBST及神经细胞电活性的记录。针灸所用的针是直径0.15mm,针体长6.5mm,针柄长12mm,刺入皮肤深达3mm(先右下肢→左下肢;先阳陵泉后太冲穴。每次针灸治疗持续15秒,频率2Hz)。

【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Prism4.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利用one-wayANOVA进行各组间的对比。两组间的对比利用Student’sttest,2组以上的比较时用two-way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效应量均用CI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则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结果】

帕金森病以运动、肌强直及震颤为注意啊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在西医学领域,被认为是多巴胺及神经传导素乙酰胆碱的不均衡导致。神经传导素是一种化学物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多巴胺细胞的减少导致运动的不均衡,及乙酰胆碱的增多导致肌强直及震颤。之前的研究证明,针灸刺激科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及可减少服用药物的剂量。可见针灸治疗开始即有迅速的改善效果。

在躯体旋转运动试验中,离开箱子底部身体悬空20秒、身体着陆于箱子底部休息60秒。这种连续的悬空于着陆反复进行20分。毁损组大鼠的SM过程(15.69s±2.5%)明显长于NM(6.79s±1.9%,p>0.05,Fig.1)。在2周内各期间的平均值比较恒定。正常组大鼠,EBST时间%在NM期间弱于SP期间。未损伤正常组大鼠的电活动性持续2周相对恒定SM(11.19±2.3Hz,NM6.94±1.3Hz、细胞数RH=123、LH=127;)(seeSupplementaryFig1B)。而且,左右大脑半球电活动性在HSR及HSL基本相似。(HSR12.62±1.7Hz),(HSL12.18±2.2Hz)(seeSupplementaryFig1C)。

右侧注射6-OHDA到针灸治疗之前,右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EBST的SM及NM期间表现特有的改变(Fig.2)。总体上损伤侧的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2天后开始迅速增强,且未损伤侧的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后2周内无明显改变。在损伤的右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NM期间较损伤前明显增强。且未损伤的另一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Fig.2A、B)、NM期间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改变。

药物损伤引起的损伤侧大脑半球侧的神经细胞活动性在针灸治疗及假治疗组有戏剧性增加,但在健侧大脑半球未发生明显有效的改变(Fig2C,D.p<0.05*,p<0.01**,referencetointactside)。针灸刺激第6~7th到第5th疗效观察期(5thOE),我们可以观察到损伤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发生代偿性增加及健侧大脑半球活动性发生轻微的增加。因此,为证实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我们比较了针灸治疗组及假治疗组。在此,我们与假治疗组相比较时从7thAC(Fig2C、D)观察到损伤侧神经细胞活动性有特征性改变,且在健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从6thAC开始亦发生明显改变。此外,在HSR及HSL期间神经细胞活动性有轻微的不同。6-OHDA损伤的效果从注射药物30分钟后开始出现,高峰在损伤后第14天。双侧大脑半球SII神经细胞活动性在HSR时发生强烈改变,但是HSL时仅轻度增强(Fig.3A-F)。因此,6-OHDA损伤对于脑细胞活动性的改变在HSR时较HSL明显。

双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在(11.19±2.3Hz,NM6.94±1.3Hz、细胞数RH=123、LH=127)。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向身体左右旋转头部时明显强于NM过程(Fig.2A、B)。但双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区神经细胞活动性在向左或向右侧旋转时无明显差异。20只大鼠在右侧SN接受6-OHDA注射,且在制作PD动物模型之前,先对这每组的22只大鼠进行EBST试验及行为学的分析,表明各活动间期维持与正常组相似的百分比(seeSupplementaryFig1A)。注射6-OHDA后3小时开始观察到EBST各活动间期的显著改变,但是SM和NM间期并无明显改变。这种行为学改变持续试验进行的2周时间。而后在动物模型制作2周后开始隔日给予针灸刺激,共7次。从6th针灸刺激可观察到行为学的接近正常组的恢复。但是,假针灸刺激组给予与刺激组相同的间隔给予相应的刺激,其EBST各间期未发生明显改变。

注射6-OHDA30分钟后开始,向左右方向的头部旋转次数均持续增多维持试验进行的2周。SM间期向左侧旋转次数(40.0±3.4,350%与正常组相比较,Fig.3C)较向右侧旋转次数明显频发(20.0±2.0,200%与正常组相比较,Fig.3F)。针灸刺激治疗组从6th或7th针灸刺激开始明显缩短向左或右侧的头部旋转次数,但未能完全恢复正常。不管如何,假针灸刺激组未观察到明显改善(Fig.3C、F)。

注射6-OHDA2小时后开始,双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EBST期间表现特有的改变(Fig.2)。总体上损伤侧的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30分钟后开始出现改变,到2天后开始迅速增强,且未损伤侧的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后2周内无明显改变。在损伤的右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Fig.2A),NM(Fig.2B)期间较损伤前明显增强。且未损伤的另一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Fig.2A),NM(Fig.2B),期间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改变。

SN损伤后头部旋转期间,双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表现特征性的改变(Fig.3)。右侧大脑半球HSR期间随时间的总体改变趋势在SM期间逐渐增高。但是,HSL期间的神经细胞活动性未见明显波动(Fig.2D)。针灸刺激使左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SM期间较损伤前有补偿性的增高(Fig.2F)。然而右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NM期间较损伤前未发生任何有效改变。假针灸刺激组在双侧大脑半球未发生有效神经细胞活动性的改变(Fig.2C、F)。

本次的实验结果较之前结果有类似之处:1)在SM及NM过程,损伤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后30分开始到实验的第14天均可观察到戏剧性的减少。2)随着旋转次数的减少,PD模型大鼠双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同样发生了戏剧性恢复(P<0.01),但未能恢复至完全正常水平。3)健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损伤发生的30分钟后开始有轻度的升高,且维持实施第7次针灸治疗为止。4)健侧大脑半球次级体感觉区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在HSR时从实施第4次针灸治疗后开始观察到明显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头部向健侧旋转的次数从4th针灸刺激开始减少(4AC~OE5,P<0.05,*,P<0.01,**与假刺激组相比较)。近期TH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单侧6-OHDA注射损伤侧/健侧TH-ir细胞数分布比率,可观察到显著的神经细胞分布的减少。6-OHDA损伤侧显示减少约37.9%and71.4%(Fig.5),6-OHDA注射后2到4周内SN区TH-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针灸刺激治疗组大鼠损伤侧SN的TH-ir细胞数减少约46%(Fig.5)。而且,注意到针灸刺激治疗组大鼠在6-OHDA注射后同侧SN区细胞数与假刺激组相比较增多。

综上所述,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刺PD模型大鼠后大鼠不但没有象传统针灸学说中所说的“针刺入脑立死”,而且治疗后的诱发旋转行为和各项观测指标明显改善,说明针刺脑内核团治疗PD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它填补了针刺治疗PD模型大鼠的实验空白,为临床治疗PD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讨论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的死亡、缺失,从而导致基底节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在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定等。目前PD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凋亡与P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6-OHDA脑内注射成功制备了PD大鼠模型。而6-OHDA能诱导实验动物中脑黑质神经细胞的凋亡已被证实,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之前的EBST研究仅限于把大鼠从尾部抬起,记录器旋转次数及方向并最后进行组织学分析。我们实验的行为学测定模式在觉醒状态下运动的动物上测量时间间隔且关注点与BorlonganandSanberg不同。20秒的升高悬空实验,又分为SM、NM.这就为逐帧动画分析每个实验记录录像提供了条件。SM、NM期间的头部旋转频度、间期及方向等进行分析统计。这种EBST中间期及频度在2周内非常恒定(补充图解FigA,B,C,D)。本研究选取筋会穴“阳陵泉”和“太冲”为治疗穴。研究结果显示,模型自然恢复组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阳性数最高,针刺治疗后神经细胞凋亡阳性数明显减少(P<0.001)。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治疗PD可能是通过抑制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起作用的。至于其抑制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具体作用途径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eorgeBush,PhanLuuandMichaelI.Posner.Cognitiveandemotionalinfluencesinanteriorcingulatecortex.Science.(2000).

[2]王玲玲.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J].现代康复,2000,4(3):346-48.

[3]ZhangWT,JinZ,LuoF,ZhangL,ZengYW,HanJS.EvidencefrombrainimagingwithfMRIsupportingfunctionalspecificityofacupointsinhumans.NeurosciLett.2004354(1):50-53.

[4]Lin,W.Z.,Wang,F.,1999.Shanghai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Shanghai,pp.288–291.

[5]ParkHJ,LimS,JooWS,YinCS,LeeHS,LeeHJ,SeoJC,LeemK,SonYS,KimYJ,KimCJ,KimYS,ChungJH.Acupunctureprevents6-hydroxydopamine-inducedneuronaldeathinthenigrostriataldopaminergicsystemintheratParkinson'sdiseasemodel.ExpNeurol.2003Mar;180(1):93-98.

[6]黄泳,符仲华,陈勇.头针对急性脑缺血猴脑部血流量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8;19(1):43。

[7]雷革盛,苗建亭,李柱一.帕金森病血抗氧化酶系统变化及L-多巴的影响[J].中华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3):172-176.

[8]张莉,奚桂芳,贺伯民.头针和中药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抗氧化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6):32-33.

[9]黄文燕.头针电刺激对震颤型帕金森病肌电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38-39.

[10]MeiYingJin,SabinaLim,HyungCheulShin.ActivityofStriatumandGlobusPallidusofRasduringElevatedBodySwingTest.ExperimentalNeurobiology105-110(2004).

[11]FialkaV,ReschKL,Ritter-DietrichD,etal.Acupuncturefor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ArchIntMed1993;153:661-662.

参考图1.

A.正常大鼠EBST各区间百分比%

SM间期(65.1±4.2%)NM(34.2±3.1%,P<0.05*,参考于SM间期)

B.正常大鼠SM、NM期间左右半球SⅡ区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活动性。[SM间期:RH【右侧大脑半球】(11.97±2.8Hz,n=128;LH【左侧大脑半球】(11.55±2.1Hz,n=117,N=10)].[NM间期:RH(6.46±1.2Hz),LH(7.23±1.4Hz)].

C.正常大鼠SM期间,向左(HSL)或向右(HSR)旋转头部时左(LH:n=127)右(RH:n=125)半球SⅡ区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活动性.

D.针灸刺激的2周内SⅡ区左右大脑半球脑细胞活动性在SM、NM间期维持相对恒定。表现値为平均值±标准偏差。

参考图2.

实验安排表

图1.

损伤侧脑细胞活动性(A,D),健侧脑细胞活动性(B,E);Netnumberof

向右侧旋转头部(C)及向左侧旋转(F)次数在SM、NM间期的变化(p<0.05*;p<0.01,**参考与假刺激组).

HSR:向右侧旋转头部;HSL:向左侧旋转头部;

向右侧旋转头部时健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在滴次针灸刺激后开始增;向对侧旋转头部的次数从第6次针灸刺激后开始减少。(4AC~OE5,P<0.05,*,P<0.01,**参考与假刺激组).

图2.

比较帕金森病+针灸祠祭祖与帕金森病+假刺激组在SM、NM间期,损伤侧与健侧脑细胞活A.SM,损伤侧vs健侧;B.NM,损伤侧vs健侧;C.SM,损伤侧针灸刺激组vs假刺激组;D.SM,健侧,针灸刺激组vs假刺激组)。

注:健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从第6次针灸刺激开始增高(6AC~OE5,P<0.05,*,P<0.01,**参考与假刺激组).

图3.

比较SM、NM间期向左、右旋转头部时损伤侧及健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

A.SⅡ(次级体感觉区皮质),HSR,损伤侧,针灸刺激组vsSⅡ,HSR,损伤侧,假刺激组;

B.SⅡ,HSR,健侧,针灸刺激组vsSⅡ,HSR,健侧,假刺激组;

C.SⅡ,HSR,针灸刺激组vsSⅡ,HSR,假刺激组。

D.SⅡ,HSL,损伤侧,针灸刺激组vsSⅡ,HSL,损伤侧,假刺激组;

E.SⅡ,HSL,健侧,针灸刺激组vsSⅡ,HSL,健侧,假刺激组

F.SⅡ,HSL,针灸刺激组vsSⅡ,HSL,假针具刺激组;

注:健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活动性从第6次针灸刺激开始增高(6AC~OE5,P<0.05,*,P<0.01,**参考与假刺激组).

图4.

注入6-OHDA后2-4周后TH-specific免疫组织学染色.

(a)正常组,(b)帕金森病组(损伤后2周),

(c)帕金森病+针灸刺激组(损伤后4周),(d)帕金森病+假刺激组(损伤后4周).

图5.

A.注入6-OHDA2-4周后TH-免疫反应细胞的量化.

注:在针灸刺激组可观察到TH-免疫反应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多.(P<0.05,参考与帕金森病+假刺激组),TH-免疫反应.

细胞数量的变化如下:

未损伤的正常组,131.4±9.5(i)/127.9±8.3(c);

损伤组(损伤后2周),75.3±4.9(i)/119.8±6.9(c);

损伤+假刺激组(损伤后4周),34.8±3.6/121.7±7.8(c);

损伤+针灸刺激组,65.7±3.5(i)/119.8±6.9(c).

“I”表示损伤同侧、“c”表示损伤对侧.

表格1

在大鼠相应于人体的穴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