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数学,不一样的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童趣数学,不一样的数学

刘乃廉

潍坊瀚声国际学校刘乃廉

一、研究背景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从学前教育迈向小学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时期。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重视培养儿童在数学概念间,垂直数学化的内部联结能力,以及在数学与生活或其他领域间水平数学化的外部联结作用。有这样几个案列:

案例一

杭州某知名民办小学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她的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课堂练习,我真想说:孩子,你比你妈强多了!你的那些题目,为娘也不会做。”

如这位博士妈妈所言,女儿完全是零起点,识字量很少,看题如同天书,影响了解读题目的能力。在博士妈妈发布的试题照片中看到数、填、根据、表格等用语多见,题目里加法、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均有涉及,而问题5,看了完全不知所云。一方面,我们叫嚣着莫让学前教育小学化,提倡放养,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而另一方面,小学中学化并未改变,一年级教学内容过难,很多小学入学还实行选拔考试招收学生,这些都让孩子和家长不知如何自处。

案列二

“几个与第几个”究竟难在何处?

教师左右手各拿5支铅笔,然后分别将手伸给学生,请学生从这只手中拿走三支笔,再从另一只手中拿走第三支笔。参与这个实验的是没有丰富学前学习经验的农民工子女,实验结果是,所有被试都能拿对。学生完全能够正确区分生活情境中“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他们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两者的区别,但能借助生活经验正确回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看着实物和实物图能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面对由文字叙述的题目时,纷纷陷入了困惑与茫然。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审题上。学生中有的不识字,有的阅读困难,不理解题目意思。当教师读题后,特别是采用读一小题、填一小题的方式后,只有左右不分的学生出错。

这不禁让我们发问,孩子不喜欢学数学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二、理论依据

最佳发展期:每一种学习都有最佳学习年龄,如果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组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学习的水平、效率,无论付出几倍的努力都无济于事。

思维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的著名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一年级的儿童属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相交的阶段,形象思维发达,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低下,而学习数学大部分是需要理解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参与。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得到这些启示:

1.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结构和顺序、课程的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

2.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拔苗助长。皮亚杰层说过与其过早地让儿童接受教学还不如不教;因为这很容易导致对成人规则的肤浅接受,而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理解。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这样的现象:幼儿园学习一年级的课程。“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没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却输在了终点线上。”

3.儿童的学习得有准备(发展水平)。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才能恰当地控制教材、选择介绍新知识的最佳时间、决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现方式、确定合适的教学速度。

4.因材施教。发展速度和水品各有差异,儿童会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就会使有的儿童认知快些,有些儿童慢些。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5.设计活动,激发学习主体积极性。通过活动和游戏激发孩子的参与,寓教于乐。而且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会做题,也不是为了考试那高分,是为了能在实践中会用,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育人。

三、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充分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大胆的提出了“一年级不开设数学国家课程,创设同一主题,开展生活数学、游戏数学、阅读数学和操作数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童趣数学”。

四、实施策略

在数学领域分为绘本课、游戏课、操作课、实践课,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流程。

(一)绘本课

1.故事导入,精选情节(5分钟)

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将孩子带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情节做筛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开展活动,亲身体验(25分钟)

(1)展开体验,融入生活(15分钟)

这是一节课的核心,跟随故事的脚步,挖掘核心知识点,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将数学的思想内化到学生的认知当中,运用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实际的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课中健脑操(5分钟)

(3)总结交流,激发灵感(5分钟)

活动中,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交流生成。

3.自由生成,展示自我(10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故事阅读和实际体验,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写绘、展演等(形式上鼓励创新)。

(二)游戏课

1.创设情境(5分钟)

根据游戏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也可以是设置悬念,还可以渲染竞赛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规则介绍(5分钟)

将游戏的规则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如做成视频、现场演示、语言描述等)呈现给学生,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没有听懂的地方说出来,老师再做重点演示。

3.小试牛刀,初次交流(10分钟)

理解规则之后,学生试玩,根据游戏的实际需要确定搭档的人数。学生在试玩过程中观察记录,老师注意巡查发现问题,运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将发现的问题解决,引出部分数学思想。

4.大显身手,深入交流(15分钟)

经过初步的体验和交流,学生对游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继续体验后,组织全班的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对游戏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总结出游戏的策略和数学的思想。

5.拓展提升(5分钟)

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训练。

(三)操作课

说明:操作课一般都配有操作的工具,要提前拿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认识自由体验,为后面的实际操作做充分准备。

1.初步认识操作工具(10分钟)

在课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老师引领学生对操作工具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的奥秘。

2.教师引领,深入探究(2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流程进行操作活动,活动过程中注意交流和总结,最后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和奥秘。

3.自由创作,交流体会(5分钟)

用已经发现的思想和规律指导操作,并进一步的进行创作和交流。

(四)实践课

实践课一般是一些大型的年级课程活动,主要是用来实践总结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涉及实践内容流程如下

1.在组内进行初步讨论后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活动方案。

2.根据方案做好各项培训,联系有关部门协助活动的开展。

3.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如主题内容复习,活动流程演练等。

4.组织年级学生有序参与活动。

5.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用多种形式留下活动的印记。

刘乃廉(1987.01----)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饮马镇,任教于潍坊瀚声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