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意义分析

邓旭华

祁阳县中医院湖南永州426100

【摘要】目的对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治疗后证实为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76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型超声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对照组,然后再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脏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脏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脂肪肝肝脏结节诊断

临床对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实施诊断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会采用超声增强技术,但由于该项技术对疾病进行确诊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对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实施诊断的时候,误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大,因此不能够对患者病灶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使诊断准确性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1、2]。本次对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治疗后证实为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76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型超声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对照组,然后再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研究组。男性研究对象41例,女性研究对象35例;研究对象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9.8±6.7)岁;脂肪肝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5)年;肝脏结节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4±1.0)个月;研究对象体重44-83kg,平均体重(64.7±5.2)kg。研究对象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对象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型超声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对照组,帮助患者取仰卧位,按照B型超声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超声扫描;然后再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研究组,选择我院现有的多层螺旋扫描仪进行扫描,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后,层厚水平设定为7.5mm,螺距水平控制在1.5,管电压水平控制在120kV,工作电流水平应该满足280mAs,在上述条件下对患者实施CT扫描检查,操作采取患者一次屏气不间断操作的方式进行,常规扫描结束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施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可注射一定量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给药,注射的速度应该控制在3.5ml/s以内;在注射对比剂启动之后30s、60s、90s的三个时间点,分别实施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三个阶段的增强扫描[3]。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脏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脏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等两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诊断标准

当动脉期阶段增强扫描结果提示为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两个阶段的扫描结果呈现低密度状态,或者病灶的中心位置处于坏死状态,强化之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密度状态,经过延迟扫描处理之后没有任何强化表现,则可以表示该病灶属于恶性病灶;当动脉期阶段发生显著的强化表现,门脉期与延迟期两个阶段呈现等密度状态,或者病灶的中心位置有瘢痕存在,且密度表现呈辐射状的时候,则表示该病灶属于良性病灶[4]。

1.5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结果

2.1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类型,该类患者病灶存在的位置多数情况下处于正常肝脏的包膜以下的位置,病灶本身没有任何的包膜对其进行覆盖,通常情况下属于孤立结节的一种,形状表现不规则,且体积大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很多病灶出现粗线异性血管走形现象的可能性较大。采用传统B超技术对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其分辨率水平相对较低,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干扰[5]。由于罹患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的患者的病情表现相对较为复杂,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对血管的具体分布状况进行观察的效果并不十分清晰,从而使患有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在治疗前进行诊断的漏诊和误诊率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CT技术在临床上已经逐渐得到广泛性的应用,尤其在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多排螺旋CT技术中的血管造影,可以对病灶的具体情况和表现进行更清晰的观察,甚至能够对体积相对较小的病灶进行观察,对小血管的实际分布状况进行清晰的辨别,使疾病在治疗前的临床诊断效果提高[6]。经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后可以发现,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实施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水平较高。

参考文献:

[1]陈希奎,唐贵超,邢小明,等.多排螺旋CT及MRI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3(9):1610-1614.

[2]张泽明,林义秋,陈耀康.多排螺旋CT增强诊断肝局灶结节样增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8):1278-1285.

[3]倪其泓,张赟和,陈炜,等.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27(1):84-88.

[4]柴瑞新,唐业欢,叶慧义.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和MRI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11):812-814.

[5]李加其.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52-54.

[6]葛浩军,戴晗光.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