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产生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历史背景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西方社会学产生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历史背景比较

施紫丹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西方社会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异彩纷呈,是长期以来各理论学派呕心沥血的思想结晶,其理论构建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石。近代以来社会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在中国兴起,就与西方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中国的社会学思想自古就存在,但中国社会学准确的诞生时间却是在近代,而且从本质上说来,中国社会学是一种舶来品。从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直到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重建,这个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比较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在进一步了解西方与中国社会学的基础上,认识到本土社会学发展的局限性,能够将西方社会学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进行本土化,构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西方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历史背景;本土化

一、西方社会学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型的社会科学,是现代性的产物,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区别于经济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有着自身特别的知识系统。社会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19世纪以前,有些学者的社会理论虽然有了社会学的色彩,但其本质上说来,这些学说还不能准确称之为社会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在19世纪欧洲时代条件、科学条件、思想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社会学产生了,这种新学说的产生,离不开各种历史条件的催化,更加离不开历代学者的努力,可以说,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就是对这些先驱者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学产生的时期,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资产阶级在短短的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势力统治时期还要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都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是人们迫切需要有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解释这些突显出来的而来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社会学其实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逐步复杂化所催生的产物。

(二)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

15世纪后半叶的欧洲,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声势浩大的科学革命促使当时的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思想家从自然科学学科中获得了许多社会研究方法的启示。例如,使用数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同样为当时的社会思想家们对社会研究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灵感,学者们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来研究社会运行的规律,如圣西门试图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些学者们由此总结出的社会调查方法成为了社会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说,社会学的产生除了为解决社会矛盾这一因素外,欧洲自然科学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西方社会学的产生除了受到时代因素、科学发展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思想渊源。比较早期得一些社会思想思想,如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中就对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等方面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论述。后来对社会学产生起到奠基性作用的要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以及19世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社会思想。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产业革命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还有圣西门试图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主张都推动了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再比如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的原因》、《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就对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发展作出了阐述。孟德斯鸠还据此拟定了社会改革的计划,主张从从整体上来研究社会;此外,圣西门倡导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物理学”一词。还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则比较系统的阐明了他的社会历史观,首次把人类历史与规律化发展相结合进行了论述;卢梭则在其《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著作中分析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二、中国社会学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中国的社会学思想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科学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学的舶来品,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是在近代诞生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当时的中国社会急需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而社会学的传入与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相适应,大量的西方社会学理论通过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传入中国,同时也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

(一)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在内忧外患的共同夹击之下,灾难中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社会秩序一片狼藉,农民革命斗争不断兴起,华夏大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们意识到,急需有一种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国家的变革,救亡图存。当此之时,西方社会学已经形成了他们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西方国家的富裕与贫穷落后的中国形成了巨大反差。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自中国学者们接触了西方社会学之后,他们意识到,这种理论可能成为拯救中国社会的救命稻草,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他们翻译和出版了大量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西方社会学理论开始流入中国。

(二)中国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

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传入中国的除了西方的理论学说之外,西方的自然科学也随之传入中国。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下,中国政府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掀起了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潮。借着这股东风,不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西方各种科学理论传入中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为中国学者接触西方社会学,进一步将社会学用于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构建中国社会学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们在直面中国社会形势的情况下,他们灵活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相互结合,为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其中,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作为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他们将中西文化相结合,强调社会变革和通经致用,并参与政治倡导维新变法以图存。

严复是第一个以“群学”的名称来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的人,1889年他1889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研究》著作,将书名翻译为《群学言》,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章太炎则是直接用社会学名称的第一人,并翻译出版了日本人岸本能武太著的《社会学》。除了直接翻译西方社会学家的著作之外,中国的社会学者也结合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作了一些阐述。例如,康有为在他的著作中就将中西学说相结合,提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思想,将社会进化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对涉及社会发展、国家。民主、家庭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此外,梁启超认为“群”是天下之公理,万物之公理,“变”是古今之公理,凡在天地者,莫不变。他指出“群学”是贯通天人之际的根本学问,而且,他还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可以说,梁启超继承和发展了康有为的社会理论和观点。直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社会学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立足。

三、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的历史背景

虽然社会学在20世纪初期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但是其作为纯粹西方舶来品的局限性注定了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艰难,这些社会学理论大多都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不相适应,甚至有些理论是西方人用来控制中国的。由于这些原因,更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学与解放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于是社会学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排斥。由于社会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1957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观错误,彻底将社会学批判为伪科学,并取消了各高等院校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直至1979年,中国社会对社会学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社会学才得以在中国进行恢复和重建。

(一)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时代条件

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前,社会学被完全摈弃,但随之而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却使单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的思想观点受到了挑战。大量事实证明,因问我们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偏见与无知,在治国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文革”就是一个前车之鉴。1979年,这种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在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为社会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开始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了清醒的认识,社会学这门学科,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又重新受到关注。这表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学,我国现阶段的大量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来配合解决,去克服种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害的社会因素,以此来回复和树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思想条件

社会学被取消之后,一些社会学工作者并没有放弃对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他们虽然调离了社会学的工作岗位,但还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发表了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比如,费孝通教授的《重访江村》、潘光旦教授对土家族的调查研究、李景汉教授在北京郊区农村生活的调查等等。虽然他们收到了当时主流意识的批判,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思想理论界的重新认识给了这些社会学工作者巨大的机会,之后我国成立的中国社会学会,费孝通被选举为会长,就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工作的突出代表。

当然,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期,国外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一时期,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及日本的社会学呈蓬勃发展的趋势,都不同程度的对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前景展望

1979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大,甚至又有重蹈社会学进入中国之初的照搬照抄的模式。但其中也不乏中国研究者们一方面全力发挥本国的主体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另一方面借鉴外国先进合理理论知识,来不断改造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学习外国先进的理论固然有必要,但也必须认识到,外国的社会学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必须构建中国独特的研究模式,构造总过独特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必须是完全的“中国制造”才能与中国的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成了时代的要求。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就要以社会主义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这决定了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区别;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社会学理论;第四,要能够吸收西方社会学的优点,借鉴优秀的发展成果,呈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包容性;第五,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既重视经验的指导性,又注重理论研究,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五、结语

社会学在中国的扎根与发展,是历代中国社会学者们不懈努力的结果,自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生根之始,就与西方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收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关系到我们在将社会学理论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社会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是对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否的考验。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今天,总体说来社会学的发展相较于外国还是比较滞后。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相适应还需要社会学者们的鼎力相助,社会发展没有尽头,社会学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社会学才不会再一次被社会所质疑和淘汰。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庞树奇,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与使命[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

[3]叶启政,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施紫丹(1991.12-)女,云南保山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4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边疆民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