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赵丞李程

1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沈阳市110167

2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文化类公共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其主要目的是为现代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外部空间作为整体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起到相应的作用,将其应用到文化传播服务中来。外部空间在进行设置时应当突破自身功能限制,建立起一种完善且面向城市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保证其具有多要素和复合性的特点,为我国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建设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建设分析

一、满足现代人群舒适性的设计策略

在进行公共类文化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时,其首要目的就是应当满足人们的应用舒适性,而舒适性不仅仅体现于环境的美观度,还着重其中的实用性,所以在进行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时,应当以环境小品设施为主。

环境小品主要是指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中的绿化、构筑设施以及水体等具有服务功能的设施。这类外部环境在进行设置时,应当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满足整体空间的协调性,在进行造型和色彩的搭配时,也应当将其纳入文化建筑整体环境的天平上加以权衡。

除此之外,在这种状况下,以文化建筑主体作为依托,应当建立起相应的鲜明文化形象,不仅从背景中得到突出,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特殊性。环境小品应当保证其灵活性和观赏性,不必过分追求庄严和严谨的格调,可以预交于行人们在观赏时能够感觉轻松和愉快,并且小品在进行设计时应当精益求精,切不可为了数量而忽视质量,应当保证适宜和适度避免出现视觉审美疲劳的情况。

二、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求的涉及策略

外部空间作为文化建筑提供的面向城市开放的入口,其主要建设目的是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使市民能够参与到观赏中来,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会对人们的聚集和情绪感受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通过建立起不同的空间氛围,能够使观赏人群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心理感受,进而加深审美人群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产生相应的行为。

(一)以提供物质为需求的环境空间

在进行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置时,应当重视其物质需求,主要以开朗和活泼为主,这样能够保证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得到放松,避免出现神经紧绷的情况,给予人们轻松和愉悦的感受。在这种状况下,公共建筑可以是人们日常交流和休息的空间,也可以是儿童的娱乐空间,其设置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公共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也是公共类建筑设置的主要目的。在这种要求下,外部空间组织在进行设置时应当尽可能自由且流畅,设置强烈且明快的色彩,尽可能醒目,且保证造型的夸张,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受到环境的感染,进一步放松自我。

首先来说广场是公共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城市中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外部广场,所以在这种状况下,相关设计人员可以使广场作为主要的文化建筑设计平台,将广场作为各个功能空间的主要联系。文化建筑外部的广场空间通常都可以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例如广场舞或其他文娱活动。多数情况下来说,广场空间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文化建筑的使用人,也需要联系整个城市的布局,成为城市级的文化娱乐场所,具有较高的运动应用特色,所以在进行外部设计时应当尽可能保证其实用性,其次才是其美观度和契合性的应用。

而对于广场来说,其主要性质是作为一项大量人流集散中心的公共性空间,所以这种公共空间对于私密性的要求极低,但对于其他功能有着较高的需求,例如影剧院需要设置相应的候场区,文化宫也需要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在保证交通顺畅的前提下,某些适当部位提供一些隐秘性的个人区域,能够保证人们在此期间得到休息。这样的空间保证了环境的关联性和作用性,具有高度的实用魅力,并且充满活力,属于一种多功能的建筑外部环境。

除此之外,在相关研究中显示人们的行为特性中有一项被称为边界效应的特性,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相关研究中显示,人们在进行活动时,驻留最多的区域往往是建筑物立面地区或广场边缘,以及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处,这类地区有助于人们的滞留和观察,同时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这种空间心理学得到合理利用,就能够有效提高外部文化设置的有效性。

研究显示建筑四周以及空间边缘的座椅比空间中心的座椅更受欢迎,这是由于在边界能够保证人类看到不同的活动性,所以在边界部位可以适当增加作息设施,这样能够有效吸引游客。除此之外,游客可进入的绿化环境也具有较高的应用程度,所以在进行集散广场周围的绿化带设置时,应当将其打造为能够容纳休闲活动的场所,即使是静坐或聊天等活动,也能够使绿化带成为良好的集散广场亚空间,,并且这种空间在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设置时布置起来也更为便捷。

(二)提供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

这类空间环境在进行设置时主要以建筑主体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建筑主体以渲染某种气氛或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启迪。在现代化的设施中主要以博物馆或图书馆为主,而文化建筑的外部空间主要以纪念碑或相关的雕塑作为标志。这种环境设置能够帮助公众在进行视觉享受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漫步的小型空间,这样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领略到环境中的文化气息和美感。所以在进行这类环境的文化外部设计时,应当采用冷色调或深色调配色,也应当以稳重和庄重为主,切不可过于活泼,这样能够有利于引起游客的思考,让人们受到精神气氛的包裹,进一步体味空间中含有的精神意义。

无论是广场或是文化空间,和谐的整体是保证人们休闲审美顺利的主要方式,他们是在进行形象塑造时,应当注重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知,要求人们对建筑以及环境的领略。但由于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在进行外部设计的配置是其元素,不应当过多应当以建筑或景观为中心,其他附属主要以补充和调和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和谐,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环境的感染力,表达出设计人员对世界和价值的取向,为人们提供安全且自由的活动空间。

而一个场所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来说主要以自身的情节为主。这里所说的情节主要是指文化外部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雕塑和场景叙述着各种事件,其中可以以历史和人文为主,它们不仅赋予了场所的视觉标志性和可识别性,还为游客讲述了一段故事,而不同的游客在进行观赏时所听到和看到的故事也存在差异,这也提高了文化环境的魅力。

(三)主体的形象烘托以及环境的渲染

环境的塑造主要目的是对建筑主体进行烘托,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低矮的绿化或水池来作为前景,通过自然的元素充当背景,尤其是主体建筑体量较为宏大时,可以借助天空作为背景对比,这样能够形成多方面的对比统一,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

而环境的塑造,应当对文化的功能和所讲述的内容有所提示,所以在这种状况下需要由设计人员有机的制造室内和室外环境的空间连续性,通过文化内外连续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观赏体系一致性的把控。可以利用象征的手法来明确其环境要素,使观赏者沉浸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特定的空间氛围来感染观赏者,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建立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韦锃熹.基于公共生活视角的文化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秦豪.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刘婉垚,张博.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173.

[4]陈伟,王刚星.浅析优化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199.

[5]李新.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6]黄威.公共建筑入口外部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